谒朱文公祠堂

太守祠堂倚翠冈,坐间龙象是陈黄。

草生书带祗园里,树蔚甘棠瘴海阳。

川岳何年如带砺,墉壕终古似金汤。

边氓得离干戈苦,一饭犹应祝圣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太守的祠堂坐落在青翠的山岗上,厅堂中供奉的是龙象神像,陈黄可能是神像的名称。
书带草生长在祗园内,甘棠树繁茂于瘴气缭绕的南方。
那曾经的江河山川如今像带子和磨石般稳固,古老的城墙犹如坚固的金色护城河。
边疆的百姓得以脱离战争之苦,他们甚至在一顿饭时也会祈愿圣皇永保平安。

注释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祠堂:供奉神灵或先贤的场所。
翠冈:青翠的山岗。
龙象:可能指神像,象征吉祥。
陈黄:可能是神像的名字。
祗园:佛教圣地,此处借指宁静之地。
甘棠:一种常绿乔木,古人常用来比喻贤臣。
瘴海阳:热带地区,有瘴气。
川岳:江河山川。
带砺:带子和磨石,比喻稳固。
墉壕:城墙和壕沟。
金汤: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边氓:边疆的百姓。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圣皇:对皇帝的尊称。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谢肃的《谒朱文公祠堂》描绘了一座位于翠冈之上的祠堂,供奉着朱熹(朱文公)的神像。"龙象"可能是对朱熹道德学问的象征,暗示其崇高地位。"草生书带祗园里,树蔚甘棠瘴海阳"两句,通过描绘祠堂周围的环境,展现了其清幽与偏远,暗示了朱熹教化之地的宁静和影响力,即使在热带湿热的瘴海区域也能蔚然成林。

"川岳何年如带砺,墉壕终古似金汤"运用比喻,将山川比作带砺(古代兵器,意为坚固),城墙比作金汤(比喻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表达了对朱熹治学理念和地方治理成就的赞美,认为他的智慧如同山河般稳固,防御如同城墙般牢不可破。

最后两句"边氓得离干戈苦,一饭犹应祝圣皇","边氓"指边疆的百姓,他们因为朱熹的教化得以远离战争之苦,即使是简单的饭菜,人们也会感恩并祝福他,体现了人们对朱熹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祠堂为载体,通过景物描绘和比喻,赞扬了朱熹的道德学问和治世才能,以及他对当地社会的深远影响。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青丝木香

丽华一握青丝,金珠粟粟香环里。

春窥绮阁,新妆风舞,铢衣如碎。

翠凤苍虬,骑来下界,蝶惊蜂避。

甚三生富贵,垂垂晓露,犹凝满身珠翠。

谁共那人结发,问何时、蹇修为理。

对花一笑,香茸易剪,碎金难缀。

半点芳心,乱愁如织,缕丝传意。

倩东皇、拂拭新条,更与作、来生计。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桃花

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柳絮点人衣。

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望江南/忆江南

君去也,晓出蓟门西。

鲁酒千杯人不醉,臂鹰健卒马如飞。回首隔天涯。

云黯黯,万里雪霏霏。

料得江南人到早,水边篱落忽横枝。清兴少人知。

形式: 词牌: 忆江南

支提禅寺

福地由来此最幽,翠微深锁碧山头。

参差梵阁云常护,隐现神灯夜不收。

面壁几人曾入定,摩崖有客记同游。

从今悟道支提处,知是名高十二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