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起元对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一的模仿之作,名为《拟陶徵君饮酒二十首(其十九)》。全诗以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儒家的仁德思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政治理想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
首句“金门可以隐,碧山可以仕”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金门隐居,享受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在碧山从政,实现社会与国家的治理。这两者看似对立,实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的自由与可能性的思考。
接着,“所乐非穷通,为仁总由己”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快乐与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而非外界的荣华或困顿。这反映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念,即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对社会的贡献。
“不待曾点言,始觉三子耻”引用了孔子对曾点的评价,意指真正的智慧与高尚的品质无需言语表达,而是通过行动体现。这里暗含了对那些仅以言辞炫耀而缺乏实质行动的人的批评。
“铿然舍瑟处,便是唐虞理”借用音乐与历史典故,表示真正的和谐与治理并非依靠权力或强制,而是源自内心的真实与自然的秩序,如同唐虞时代一般。
“人生大妄中,妄妄胡可纪”表达了对人生复杂性的感慨,认为人生的追求往往陷入虚妄之中,难以真正把握。
“不复梦周公,仲尼所以止”引用孔子不愿再梦见周公的典故,暗示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接受,以及对追求理想的适度与节制。
最后,“扪虱谈时务,雄豪焉足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时事,但不应过于依赖外在的权势与威严,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与内在力量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道德实践、理想追求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融合了隐逸生活与儒家思想,呈现出一种既超脱又入世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