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积馀随庵勘书图

北江论藏书,数等意甚备。

推原正缺失,考订家为最。

何人可当此,惟数钱与戴。

其次辩板片,错认不少贷。

是谓校雠家,抱经覃溪类。

又次曰收藏,异本广收致。

下供博士览,上或补金匮。

天一阁嶙峋,瓶花斋珍袐。

昆山传是楼,海内共惊视。

又如嗜宋刻,所获多精致。

旨意纵未窥,年日务省记。

邬镇鲍处士,吴门黄主事。

斯为赏鉴家,可喜亦其次。

乃若钱景开,陶氏五柳辈。

湖州施汉英,巧掠仍贩卖。

旧家有中落,贱取计必遂。

富室苟好书,索价每十倍。

其风斯下矣,掠贩诚逐利。

徐侯刻丛书,艺林极宝贵。

庶几比荛翁,后贤恃《津逮》。

稚存语虽谑,颇亦饶风味。

聊题《随庵图》,世变堪嗟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诗人郑孝胥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一段评述。诗中以藏书的种类和价值为线索,将藏书人分为几个层次:校雠家(负责校对书籍的专家)、收藏家(广泛搜集异本的人)、赏鉴家(专注于欣赏和鉴别书籍的艺术品位者),以及那些通过买卖、掠夺获取书籍的商人。

诗中提到的钱与戴、鲍处士、黄主事等人,都是在藏书界有一定声望的人物,他们的行为代表了不同的藏书态度。钱景开、陶氏五柳辈以及湖州施汉英等人,有的精于搜罗宋刻本,有的则通过商业手段获取书籍。而徐侯刻丛书,被赞誉为艺林瑰宝,与《津逮》这样的珍贵文献相提并论。

最后,诗人感叹世态变迁,藏书风气也随之变化,既有高尚的学术追求,也有逐利的商业行为,表达了对藏书文化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寓言深刻,展现了作者对藏书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461)

郑孝胥(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刘聚卿汴学二体石经

汴学经久亡,残石定有几。

山夫记五碑,为数疑不止。

汴中新出土,《中庸》亦可喜。

薄家见四册,犹未及丁氏。

九经得其三,三百数十纸。

竞为聚卿得,默相有神鬼。

聚卿负侠气,好古力尤伟。

罗君劝摹刻,辄以翁孙比。

此议诚大佳,我意欲稍俟。

祥符陈留间,猿叟所亲履。

已云多湮匿,顾朱语非是。

安知开封学,石板果尽毁。

士夫常漏略,碑贾或可恃。

及今力搜索,奇秘傥再启。

石斋断碑砚,珍重已如彼。

得石加护持,摹刻安可拟?

天惊石破事,亦在人为耳。

却嗟章杨辈,素号精篆体。

蜀经皆题名,此刻胡不尔?

古人重经学,视书特小技。

用意极尊严,谁欤会微旨?

老夫丁世乱,睹此空掩涕。

儿时真隔生,背经泻瓶水。

形式: 古风

病起读经会

风雨敲窗病骨苏,执经吾道岂愁孤。

啸歌不废声金石,物论难窥叟智愚。

危行终哀世澌灭,胜天聊缓死须臾。

孱躯便是兴亡史,可信诗人有董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恒斋画鹊华秋色便面(其一)

鹊华曾入斯人眼,过眼谁知子所之。

纵使今朝同健在,追欢无处亦成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恒斋画鹊华秋色便面(其二)

当年放眼恃形骸,次第风流地下埋。

留与工愁王沈郑,恒斋苦忆更缄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