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

何者名为善处身,非惟能武又能文。

可行可止存诸己,或是或非系在人。

遍数古来贤所得,历观天下事须真。

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

易地皆然休计较,不言而信省开陈。

虽居蛮貊亦行矣,无患乡闾情未亲。

形式: 排律

翻译

什么样的行为算是善于修身?不仅是能文能武。
行动或停止都应由自己决定,对错与否取决于他人评价。
考察自古贤人的成就,看透世间万象需实事求是。
吉凶祸福源于行动,刚强沉稳接近仁德。
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如此,无需过于计较,以行动取信于人。
即使在蛮荒之地也能实践,不必担心邻里关系疏远。

注释

何者:什么。
名为:叫做。
善处身:善于修身。
非:错。
能武:能武力。
又能文:又能文才。
可行可止:行动或停止。
存诸己:由自己决定。
或:有的。
是:对。
系在人:取决于他人。
遍数:考察。
古来贤所得:自古贤人的成就。
历观:看遍。
天下事:世间万象。
须真:需实事求是。
吉凶悔吝:吉凶祸福。
生乎动:源于行动。
刚毅木讷:刚强沉稳。
近于仁:接近仁德。
易地:换一个地方。
皆然:都一样。
休计较:无需计较。
省开陈:以行动取信。
虽:即使。
居蛮貊:在蛮荒之地。
行矣:也能实践。
无患:不必担心。
乡闾:邻里。
情未亲:关系疏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答友人》,他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如何妥善处世。首句提出问题,"何者名为善处身",即询问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是良好的自我修养。诗人认为,不仅要有文武双全的能力,更关键的是个人的行为要能自我把控,既能行动也能适可而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随波逐流。

接下来,诗人强调观察历史上的贤人,深入理解事物的真实性,明白吉凶祸福源于个人的行动,而刚毅木讷的性格接近于仁德。诗人主张,即使身处异乡,也要坚守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无需过多计较,因为诚实守信本身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最后,诗人鼓励朋友,即使在偏远之地,只要具备这些品质,也能赢得他人的亲近,不必担心与家乡人的情感疏远。整首诗寓含了邵雍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处世智慧的见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答客吟

说者从来太过乎,道须能卷又能舒。

人间好事不常有,天下奇才何处无。

年近从心唯策杖,诗逢得意便操觚。

快心亦恐诗拘束,更把狂诗大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答傅钦之

芝兰在室,不能无臭。金石振地,不能无声。

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形式: 四言诗

答富郑公见示正旦四绝

正旦四篇诗,缘忻七十期。

请观唐故事,未放晋公归。

形式: 五言绝句

策杖吟

策杖南园或北园,春来尤足慰衰年。

初晴天气上元后,乍暖风光寒食前。

池岸微微装嫩草,林梢薄薄罩轻烟。

东君此际情何厚,非象之中正造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