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甲申春益昌作

春在粉墙西,墙里不知春色。

惟有桃花一树,似故园曾识。

晚来携客上南楼,山外又山隔。

准拟清明何处,问东风知得。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翻译

春天隐藏在粉墙的西边,墙内的世界并不知晓春天的色彩。
只有那一树桃花,仿佛是我记忆中的故乡模样。
傍晚时分,我带着客人登上南楼,眼前层层叠叠的山峦阻隔视线。
我计划着清明时节该去往哪里,只询问东风是否知道答案。

注释

春:春天。
粉墙:颜色为粉色的墙壁。
西:西方,这里指墙的一侧。
墙里:墙内,指围墙内部。
春色:春天的景色。
桃花:桃花树。
故园:故乡。
曾识:曾经见过。
晚来:傍晚。
携客:带着客人。
南楼:南方的楼阁。
山外又山:山连着山,形容层峦叠嶂。
准拟:打算,计划。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春季。
何处:哪里。
东风:春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好事近》。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意趣。

"春在粉墙西,墙里不知春色。"

这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境——春天到了,但在高墙之内的人却不知道外面的春色如何。这不仅描绘了景象,也暗示了一种隔绝与无知的状态。

"惟有桃花一树,似故园曾识。"

这里,诗人通过桃花这一细节,唤起了对过往记忆的怀念。桃花成为连接现实与过去、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的一种符号。

"晚来携客上南楼,山外又山隔。"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场春日郊游的情景。诗人和朋友在傍晚时分一同登上南楼,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连绵不断的山峦阻隔,这种层次感增添了画面之美。

"准拟清明何处,问东风知得。"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特定时刻——清明时节的探寻和向往。诗人似乎在询问春风,清明时节究竟是在何处,这里不仅是时间上的追问,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春色、桃花、楼阁山川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闲雅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往事之忆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江神子/江城子

白妃卷絮逐风颠。透朱帘。向空漫。

剪出冰花,偏爱腊前看。

能费化工多少力,千万里,尽同天。

歌楼清赏记当年。玉人占。绣衾寒。

老去孤高,世虑肯咨煎。

争似小窗梅影下,聊一笑,付无言。

形式: 词牌: 江城子

西江月(其二)再和

排遣新寒有酒,追寻旧隐无人。四山朔吹又冬鸣。

吹送午钟馀韵。过眼霜高木落,寄心月驶云行。

归欤闭户饱藜羹。世事华胥一枕。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其一)宜兴山间即事

不暖不寒天气,无思无虑山人。竹窗时听野禽鸣。

更有松风成韵。竟日蒲团打坐,有时藜杖闲行。

呼童开酒荐杯羹。欲睡携书就枕。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齐天乐.壬子和陈次贾为寿韵

少年塞上秋来早,昴街尚馀芒曜。

举目关河,惊心弧矢,顾我岂堪戎纛。几番凤诰。

愧保障何功,恩隆旒藻。

笑指呼鹰,露花烟草忆刘表。

头颅如许相与,岁寒犹赖有,白发公道。

对月怀人,临风访古,往事凄凉难考。何时是了。

莫驰志伊吾,贪名清庙。松菊归来,稽山招此老。

形式: 词牌: 齐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