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石国英的《雁荡能仁寺遗诗》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句“我行天下山水半”表达了诗人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对自然之美有着独到的见解。接着“侧身西望长嗟叹”则流露出对眼前景色的感慨与赞叹。诗人以“山到蜀川方绝奇”强调了雁荡山的独特之处,与蜀地的奇山异水相媲美。
“万里提兵雁荡来,高牙一展岚雾开”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大军进入雁荡山的情景,山岚雾气在军威之下散开,展现出雁荡山的雄伟壮观。接下来“松风吹骑联镳入,高日下照翻经台”则细腻描绘了松林间的骑行场景,阳光洒在翻动的经台上,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老僧振锡去何所,香篝寂寂佛无语”表现了寺庙中的宁静与庄严,老僧手持锡杖离去,香炉中烟雾缭绕,却听不到佛语,突显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随后“山鸣谷应应者谁,似有秦民宅幽阻”一句,通过山谷间的回声,仿佛有古代秦民居住于此,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姑休尔旅枕尔鋋,云深不得惊龙眠”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云深之处,让心灵得到安宁,不被外界打扰。最后“水晶一派泻琤玉,岁与清气中洄沿”描绘了清澈的水流如同玉石般流淌,与周围的清新空气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二三溪碓长林下,人力罢舂天所借”描述了山间溪流旁的石磨,借助自然之力进行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草香花净太古春,虎啸猿吟明月夜”则通过草木的香气、花朵的纯净、虎啸猿啼的声音,以及明月下的宁静,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景象。
“幽寻静胜登嵯峨,鸾旗柱笔光影摩”表达了诗人深入探索自然之美的喜悦,鸾旗随风飘扬,笔影在光影中交错,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成写破峭壁翠,稽首岩前诺巨那”则是诗人将心中的感悟化为诗句,书写在峭壁之上,向巨那(可能指山神或自然之灵)表达敬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荡山壮丽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寺庙宁静氛围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平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