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答人九华山图

每忆眠云处,当檐列翠屏。

有时聊极目,尽日坐忘形。

去此心惟苦,悬图恨忽醒。

数峰秋欲活,虚籁夜重听。

地镇三吴远,天连万古青。

几人曾得道,是草即通灵。

松鹤闲窥鼎,龛僧闇诵经。

终须卜长往,回首谢明庭。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深切怀念和精神寄托。开篇“每忆眠云处,当檐列翠屏”两句,通过“眠云”这一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愿望。而“当檐列翠屏”则是对山色如织的描绘,翠绿欲滴,生动传神。

接着,“有时聊极目,尽日坐忘形”两句,以眼前的景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沉浸于自然之中的忘我境界。这里的“忘形”,意味着超越物我之间的界限,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然而,“去此心惟苦,悬图恨忽醒”两句,却又流露出了一种离别之痛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里的“悬图”,可能是指诗人对九华山景色的记忆或绘画,而“恨忽醒”,则是表达了希望这种美好的回忆能持续下去,不愿意从中唤醒。

“数峰秋欲活,虚籁夜重听”两句,继续描写自然景观,其中“数峰秋欲活”可能暗示着山峰在秋色中的生机,而“虚籁夜重听”,则是在强调诗人对这种自然之声的专注与沉醉。

“地镇三吴远,天连万古青”两句,表达了九华山雄伟壮丽的地理特征和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精神。这里,“三吴”可能指的是江南地区,而“万古青”,则是对山色持久不变的赞美。

“几人曾得道,是草即通灵”一句,涉及到了修仙之道,表达了诗人对于得道成仙、与自然灵魂相通的一种向往。这里,“是草即通灵”,可能是指达到了一种与大自然完全和谐统一的境界。

“松鹤闲窥鼎,龛僧闇诵经”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与松树、仙鹤为伴,与隐居的僧侣共度时光的宁静生活。这里,“闲窥鼎”,可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奇石异物,而“龛僧闇诵经”,则是在描述僧人在山中静修、诵读佛经的情景。

最后,“终须卜长往,回首谢明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九华山的无限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终须卜长往”,可能是指将来还要再次前往,而“回首谢明庭”,则是在感激过去在山中所获得的精神滋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九华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与修仙之道的主题。

收录诗词(156)

张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郊居会傅逸人

久客惊魂倦,田居乞暂安。

义宁忘力学,贫要奉亲欢。

枕外河声老,门前野色宽。

支流狂绕砌,丛苇品当栏。

书叶招邻彦,扶筇话肺肝。

吟怀难契遇,醉语动辛酸。

隐几岁时变,凭轩雷雨残。

致君须有分,会此掷鱼竿。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朝日莲

少得方为贵,根茎岂异莲。

高低全赖水,舒卷自知天。

已任群芳妒,难妨后笑偏。

向明终有待,呈艳不争先。

爱重频移席,徵求苦费钱。

兰荪饶酷烈,桃杏愧奢妍。

应瑞花中绝,标名世上传。

须栽禁池内,用表太平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登崇阳县美美亭

万象盘回处,年来此创亭。

喧阗当邑地,清绝倚禅扃。

砌迥波流碧,窗凉洞壑青。

人家晴渡口,渔钓暖沙汀。

岸竹风成韵,皋禽晓晒翎。

栽花多是药,题壁半书经。

远客凭消恨,高僧与勒铭。

扫苔朝复暮,闲日醉还醒。

不可穷吟思,将须列画屏。

浮虚莫轻赏,美美独丁宁。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赠孙曹二生

西洛繁华外,幽奇二隐同。

喧卑不入耳,贤达许高风。

宫水当门落,僧园旧径通。

看书悲往事,坐石啸晴空。

世界搜吟内,山川旷望中。

忧人过忧己,岂是卧云翁。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