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姚氏三瑞堂

君不见董召南,隐居行义孝且慈,天公亦恐无人知。

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

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

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苏州姚氏三瑞堂》。诗中通过描写董召南的高尚品德和他对生活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赞美和追求。

“君不见董召南,隐居行义孝且慈”两句直接点出主角董召南,他是一个隐居山林之中、行为正义、孝顺父母且待人宽厚的人物形象。这种品质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理想的道德标准。

“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则透露出一种情感,即天地也担心董召南的美德不为世人所知,因此让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并且通过韩老(可能是当时的文人)来传颂他的善行。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董召南美德的推崇,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四句概述了自从董召南以来的几百年间,他的美德之名与流经江南的淮水一样广为传颂。这里表达的是对理想人格长存的希望,以及这种高尚行为在历史中不断出现的信念。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这两句诗指出了苏轼所处的时代,已能够亲眼目睹到姚氏三瑞堂的盛况,并且这种美好的事物似乎是上天对后人的恩赐。

最后,“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首诗独特性的肯定,这首诗不像以往的诗歌,而是具有特别的价值。同时,也鼓励读者进一步寻找那些无价的艺术之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赞美董召南和姚氏三瑞堂,展现了苏轼对于理想人格、社会美德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莫笑银杯小答乔太博

陶潜一县令,独饮仍独醒。

犹将公田二顷五十亩,种秫作酒不种粳。

我今号为二千石,岁酿百石何以醉宾客。

请君莫笑银杯小,尔来岁旱东海窄。

会当拂衣归故丘,作书贷粟监河侯。

万斛船中著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

形式: 古风

送段屯田分得于字

劝农使者古大夫,不惜春衫践泥涂。

王事靡盬君甚劬,奉常客卿虬两须。

东武县令天马驹,泮宫先生非俗儒。

相与野饮四子俱,乐哉此乐城中无。

溪边策杖自携壶,腰笏不烦何易于。

胶西病守老且迂,空斋愁坐纷墨朱。

四十岂不知头颅,畏人不出何其愚。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和段屯田荆林馆

南山有佳色,无人空自奇。

清诗为题品,草木变芬菲。

谢女得秀句,留待中郎归。

便当勤鞭策,仆倦马亦饥。

形式: 古风

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其一)

送客客已去,寻花花未开。

未能城里去,且复水边来。

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

今年好雨雪,会见麦千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