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扬州胡倅赴堂召(其一)

击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边防新绩用,湖学旧源流。

未了平戎檄,还催向阙舟。

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众人齐心划桨过江,勤劳的公仆辅佐此州。
边境的防务新功显著,湖学的古老传统延续。
尚未完成平定敌人的命令,又催促着返回朝廷的船只。
君王正忙于国事,船上的燕子不要拖延停留。

注释

击楫:众人划桨。
同呼:齐心协力。
渡:过江。
勤公:勤劳的官员。
佐:辅佐。
边防:边境防御。
新绩:新的功绩。
湖学:湖湘学派。
旧源流:古老的学术传承。
未了:尚未完成。
平戎檄:平定敌人的文书。
还催:又催促。
向阙舟:返回朝廷的船只。
君王:君主。
方仄席:正忙碌。
樯燕:船上的燕子。
勿迟留:不要拖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即将启程前往京城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远行者以及国家边防形势的关切。首句“击楫同呼渡”表现出一种急迫的情绪,仿佛听得到船夫们挥汗划桨的声音,共同努力赶往目的地。接下来的“勤公佐此州”则是对这位即将离去的官员(勤公)的赞誉,他在地方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政绩。

第三句“边防新绩用”,说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紧迫与重要性,可能是在战争或边疆冲突频发的情况下,这位官员被召唤回京。"湖学旧源流"则是对这片土地以及文化传承的一种缅怀,也许在暗示着诗人对于即将离去的不舍。

"未了平戎檄"表达了一种未竟的事业,可能是在说边疆的战事还没有完全解决,但他必须离开。此时紧接着“还催向阙舟”则是对时间的迫切感,他必须赶上前往京城的船。

最后两句,“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则是在劝说这位官员不要有任何犹豫,国王(君王)正处于紧张忙碌之时,你作为臣子应当迅速返回,以完成你的使命。"樯燕勿迟留"中的"樯燕"是船的装饰,这里用来比喻官员的归去,强调不要因为私情而延误国家大事。

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个人对友情和责任的挣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国是和个人义务之间复杂的情感态度。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送制机丰德馨赴堂召(其二)

奇章昔送牧之行,旧事今亲见广陵。

一叟栖栖嗟孑立,诸贤衮衮庆偕升。

事来推与参前著,公去吾其失右肱。

我俟兵休归决矣,断无清梦到觚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送制机丰德馨赴堂召(其一)

元祐丰家几世孙,依然风概至今存。

著鞭自许河南逖,举酒相期洛北温。

联句有诗留月观,禦戎何策告天阍。

切毋饮却西湖水,齿颊冰霜置勿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送周炳仲大卿归江西

中外周旋阅几年,清忠一节可笺天。

历阶而上公卿易,拂袖以归韦布然。

霅上人稠难买屋,江头路稳好行船。

梦回落月应相忆,犹有征人在汉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罗季能赴江陵幕(其一)

淳熙公论盛槐门,文献依然故笏存。

晋世昔闻期毕万,鲁人今喜见臧孙。

交游半是清流望,趋向难为俗子论。

久客诸侯宁郁郁,公卿元自出藩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