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陪元相公游云门寺

松下山前一径通,烛迎千骑满山红。

溪云乍敛幽岩雨,晓气初高大旆风。

小槛宴花容客醉,上方看竹与僧同。

归来吹尽严城角,路转横塘乱水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松树下的山路通向远方,千匹马的队伍照亮了山头的红烛。
溪边的云雾突然消散,露出隐藏在幽深岩石后的山间细雨,清晨的空气变得清新,大旗随风飘扬。
小栏杆边,花朵盛开,客人们喝得微醉,上方的竹林与僧人一同欣赏。
回到城中,号角声已尽,道路转向横塘,只见乱流东逝。

注释

松下:路边的松树下。
山前:山脚下。
一径通: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烛:红烛。
千骑:众多骑兵。
满山红:照亮了整个山头。
溪云:溪边的云雾。
乍敛:突然消散。
幽岩雨:隐藏在幽深岩石后的雨。
晓气:清晨的空气。
大旆风:大旗随风飘动。
小槛:小栏杆。
宴花容:赏花宴饮。
客醉:客人喝醉。
上方:高处。
看竹:观赏竹林。
僧同:与僧人一起。
归来:返回。
严城角:城中的号角声。
乱水东:乱流向东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风光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与朋友游览云门寺时的愉悦心情和深邃意境。

"松下山前一径通,烛迎千骑满山红。" 开篇便以宏伟的画面呈现,松树下的道路通达,仿佛古老而又神秘。烛光在山间穿梭,像是有无数骑士在山中欢聚,其景象之壮观令人遐想。

"溪云乍敛幽岩雨,晓气初高大旆风。" 诗人细致地捕捉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溪流间的云雾时隐时现,如同山中的幽深洞穴中即将倾盆而下的雨水;清晨的气息开始上升,大旗在高处飘扬,迎接着初上的和风。

"小槛宴花容客醉,上方看竹与僧同。"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山中享受美景的情趣。小桥旁边的宴席上,宾客尽情享乐,沉浸于春天的花海之中而不自知;抬头望去,是高处的竹林和僧侣共赏,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向往。

"归来吹尽严城角,路转横塘乱水东。" 诗人游毕返回时,轻轻地吹奏着笛子,将城角上的尘埃都吹散了。在归途中,道路曲折,穿过横跨的河塘,那些曾经平静的水面如今变得波涛汹涌,一路向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深切感悟,以及与友人共同享受大自然馈赠的美好时光。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浙东赠李副使员外

妙尽戎机佐上台,少年清苦自霜台。

马嘶深竹闲宜贵,花拂朱衣美称才。

早入半缘分务重,晚吟多是看山回。

名高渐少翻飞伴,几度烟霄独去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秦中逢王处士

万水东流去不回,先生独自负仙才。

蕊宫横浪海边别,鹤翅驻云天上来。

几处吹箫森羽卫,谁家残月下楼台。

春风正好分琼液,乞取当时白玉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陪韦中丞宴扈都头花园

门下烟横载酒船,谢家携客醉华筵。

寻花偶坐将军树,饮水方重刺史天。

几曲艳歌春色里,断行高鸟暮云边。

分明听得舆人语,愿及行春更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陪崔璞侍御和崔㻂春日有怀

诗家本多感,况值广陵春。

暖驻含窗日,香馀醉袖尘。

浮名皆有分,一笑最关身。

自此容依托,清才两故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