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翻译

寒冷的竹林与碧绿的沙滩映照着浣花溪,菱角的尖刺和藤蔓让人在咫尺间迷失方向。
过路的人应该为进出这地方而忧虑,住在这里的人自己也辨不清东南西北。
书签上沾满了蛛网,药包也被蜘蛛占据,野外小店和山桥见证了马蹄的来往。
这里哪里需要春天的草地增添景色,我只想先痛饮一番,醉得像烂泥一样。

注释

竹:寒冷的竹子。
沙:沙滩。
浣花溪:地名,可能指代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菱刺:菱角的尖刺,比喻环境复杂。
藤梢:藤蔓的末端。
径须:必须,应当。
愁出入:担忧进出的困难。
居人:居住在这里的人。
书签:标记书籍的纸片。
药裹:装有药材的包裹。
蛛网:象征荒废或无人打理。
野店:乡村小店。
山桥:山间的桥梁。
马蹄:马的蹄子,代指行人。
荒庭:荒芜的庭院。
春草色:春天的草木绿色。
先判:宁愿。
一饮醉如泥:形容喝得很醉。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中的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乡愁。"竹寒沙碧浣花溪"一句,以清冷的竹林、碧绿的河沙和轻舟过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寂寞的氛围。紧接着,"菱刺藤梢咫尺迷"则展现了道路两旁错综复杂的植物,如同迷宫般难以辨识,反映了诗人行旅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心路历程。

"过客径须愁出入"表明诗人对于通往目的地的路径充满忧虑,不仅是对道路本身的担忧,也包含着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居人不自解东西"则显示了当地居民对于方向的迷茫,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和社会现状。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细数旅途中的景象:书签被药裹封锁,蛛网覆盖;野店与山桥是送别之地,马蹄声响。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观察,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离愁。

最后一句"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则在春日的荒废庭院中寻找安慰。诗人选择暂时沉醉于酒精之中,以逃避现实的苦恼和内心的寂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乡愁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祗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将晓二首(其一)

石城除击柝,铁锁欲开关。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

垂老孤帆色,飘飘犯百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