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

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形式: 古风

翻译

首阳山紧挨着黄河的水流,山顶上曾经有两个人饿死在那里。
他们不愿与世间的人同流合污,兄弟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让千秋万代的人都能理解你们的心意,作为臣子,他们重视道义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你们的灵魂永远留在飘渺的白云之间,应当会嘲笑那些随时妥协而饱腹终日的人。

注释

首阳山:古代名山,传说伯夷、叔齐饿死于此。
黄河水:中国第二大河流,这里指地理位置临近黄河。
两人:指伯夷和叔齐,古代的贤人。
不同:不愿意与…一样。
天下人:世人,指普遍的众人。
为非:做错事,此处指违背道义的行为。
兄弟:这里特指伯夷和叔齐,他们本是兄弟。
万古:千秋万代,泛指很久远的时间。
君心:这里指伯夷和叔齐的高尚情操。
为臣:作为臣子。
贵义:重视道义。
贵身:看重自身安危。
精灵:灵魂,指伯夷和叔齐的精神存在。
白云里:指高洁的、远离尘世的地方。
随时:随意,不坚持原则。
饱死人:这里指那些只顾满足私欲而丧失气节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与深邃的人生哲理相结合的画面。开篇“首阳山枕黄河水”两句,勾勒出一幅雄伟的山川江流图景,首阳山宛如巨龙,依傍着滚滚不息的黄河水,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紧接着,“上有两人曾饿死”一句,突然转换了诗意,从宏大的自然景观转向了人间的苦难与悲剧。这两个人饥饿而死的情形,不仅凸显了生活的艰辛,也映射出古代社会的贫困与不公。

然而,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的豁达。"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宽容和理解,以及对于亲情的珍视。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诗人选择相信并维护内心的善良与正义。

"遂令万古识君心,為臣貴義不貴身"两句,则进一步阐释了诗人的价值观。这里的“君心”指的是君主的心愿和品德,而“为臣贵义不贵身”则表明了诗人作为臣子的立场,更重视忠诚和正义而非个人安危。这是对古代士大夫群体精神追求的一种写照。

最后,“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两句,则将视角再次拉远至天际。诗人认为高尚的精神永存于清净的白云之中,而对于那些为物欲所困、最终不得善终的人,只能报以一笑。这不仅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超然态度,也是对世间纷争与悲欢离合的一种智慧体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它展现了一种既能感知生活苦难,又不失高远志向与豁达胸怀的哲学情操,是一篇融合了山水田园之美与生命智慧的佳作。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旅中送迁客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途中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

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

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形式: 五言律诗

途中

柳弱风长在,云轻雨易休。

不劳芳草色,更惹夕阳愁。

万里独归去,五陵无与游。

春心渐伤尽,何处有高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寄贯休上人

别来如梦亦如云,八字微言不复闻。

世上浮沈应念我,笔端飞动只降君。

几同江步吟秋霁,更忆山房语夜分。

见拟沃州寻旧约,且教丹顶许为邻。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