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

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

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划着小舟归向何方,暮色苍茫夕阳西下。
迷路时无人可问,见到绿树方感春意。
湖畔春耕已荒废,江边城头战鼓声隆隆。
书生的儒雅或许是个错误,学剑之人却能乘轩而起。

注释

一棹:一叶扁舟,指小船。
归:返回。
何处:哪里。
苍茫:空旷无际的样子。
落照:落日的余晖。
无人:没有人。
应:应该,此处指能帮助。
失路:迷路。
有树:看到树木。
始:才。
知春:感知到春天的到来。
湖岸:湖边。
春耕:春季的农耕。
废:荒废,停止。
江城:江边的城市。
战鼓:战争中的鼓声,代指战争。
喧:喧闹。
儒冠:书生,学者的帽子,代指读书人。
解:理解,这里引申为可能是。
相误:误导自己。
学剑:学习剑术,比喻习武从军。
尽:都。
乘轩:乘坐高大的马车,喻指仕途得意或富贵显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春日归途的景象与心境,语言简洁而意蕴深长。开篇“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两句,以独木舟为象征,表达了行者面对广阔天地却不知归宿之所的迷茫与孤独。接着“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则通过没有人的道路和初识春色的树木,传达出一种自然界中只有植物感知到季节更迭的哲思。

后半首“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转换了景象,由原本静谧的春耕场景对比出战争中的喧嚣,展示了社会动荡与自然宁静之间的强烈对比。末尾两句“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则是行者内心世界的写照,可能表达了一种放下书生身份和功名利禄,转而追求武术修养的心路历程。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界的春意,也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途中

柳弱风长在,云轻雨易休。

不劳芳草色,更惹夕阳愁。

万里独归去,五陵无与游。

春心渐伤尽,何处有高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寄贯休上人

别来如梦亦如云,八字微言不复闻。

世上浮沈应念我,笔端飞动只降君。

几同江步吟秋霁,更忆山房语夜分。

见拟沃州寻旧约,且教丹顶许为邻。

形式: 七言律诗

绵竹山四十韵

绵竹东西隅,千峰势相属。

崚嶒压东巴,连延罗古蜀。

方者露圭角,尖者钻箭簇。

引者蛾眉弯,敛者鸢肩缩。

尾蟉青蛇盘,颈低玄兔伏。

横来突若奔,直上森如束。

岁在作噩年,铜梁摇虿毒。

相国京兆公,九命来作牧。

戎提虎仆毛,专奉狼头纛。

行府寄精庐,开窗对林麓。

是时重阳后,天气旷清肃。

兹山昏晓开,一一在人目。

霜空正泬寥,浓翠霏扑扑。

披海出珊瑚,贴天堆碧玉。

俄然阴霾作,城郭才霢霂。

绝顶已凝雪,晃朗开红旭。

初疑昆崙下,夭矫龙衔烛。

亦似蓬莱巅,金银台叠蹙。

紫霞或旁映,绮段铺繁褥。

晚照忽斜笼,赤城差断续。

又如煮吴盐,万万盆初熟。

又如濯楚练,千千匹未轴。

又如水晶宫,蛟螭结川渎。

又如钟乳洞,电雷开岩谷。

丹青画不成,造化供难足。

合有羽衣人,飘飖曳烟躅。

合有五色禽,叫啸含仙曲。

根虽限剑门,穴必通林屋。

方诸沧海隔,欲去忧沦覆。

群玉缥缈间,未可量往复。

何如当此境,终朝旷遐瞩。

往往草檄馀,吟哦思幽独。

早晚埽欃枪,笳鼓迎畅毂。

休飞霹雳车,罢系虾蟆木。

勒铭燕然山,万代垂芬郁。

然后恣逍遥,独往群麋鹿。

不管安与危,不问荣与辱。

但乐濠梁鱼,岂怨钟山鹄。

纫兰以围腰,采芝将实腹。

石床须卧平,一任闲云触。

形式: 古风

野步

一曲两曲涧边草,千枝万枝村落花。

携筇深去不知处,几叹山阿隔酒家。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