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秦潮所作的《香花墩谒包孝肃遗像》,通过“曾于青史见嵯峨”开篇,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包拯的敬仰之情。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称,被誉为“包青天”。诗中提到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一个年号,与包拯的生平紧密相关。
“风雨春祠余白社,须眉秋气逼黄河。”这两句描绘了包拯遗像前的环境,风雨中的祠堂和白社(古代祭祀场所)以及秋日黄河的气势,以此烘托出包拯的高洁品格和深远影响。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强化了包拯形象的庄重与威严。
“到今遗像风犹凛,往日蹊田议太苛。”这两句进一步赞美包拯的遗像至今仍令人敬畏,即使是在他去世后,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依然严格而公正。这里的“蹊田”可能是指包拯在任期间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治理,体现了他对民生的重视。
最后,“三疏平生心迹在,郑公妩媚竟如何?”诗人回顾包拯一生的三次上疏,表达了对其忠诚和正直的钦佩,并提出一个疑问,似乎在探讨包拯的形象是否过于完美或理想化。这既是对包拯人格的高度赞扬,也暗含着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包拯遗像的描绘和对其一生事迹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思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