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剑篇

君不见干将冶铁铁不流,镆邪遇之剪指投。

赫然鍊成双宝剑,遂匿其阳以阴献。

雌雄离隔经几年,一朝飞堕君侯前。

乃知神物不虚授,必待英豪始联偶。

从今永近君侯身,玉头珠口相鲜新。

韬里束来白鹇尾,匣中藏却绿龟鳞。

遭时未息干戈事,且为君侯充武备。

黑犀中断未为奇,白蛇夜斩方称利。

五山精,六金英。

也曾埋没豫章城,时时紫气斗间明。

占者已知吾国兴,君侯佩之可千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双剑篇》由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通过描绘两把宝剑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对英雄与神物相遇的期待与赞美。

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以干将莫邪的传说为背景,巧妙地引入了双剑的神秘与非凡。干将是古代著名的铸剑师,而这两把宝剑则在炼制过程中,因某种原因无法融合,最终分别成为雌雄两剑。它们被隐藏起来,直到遇到真正的英豪才得以重逢。这种等待与相遇,象征着神物与英雄之间的默契与缘分。

接着,诗人描述了双剑的威力与价值:“遭时未息干戈事,且为君侯充武备。”在动荡的时代,这两把剑成为了保卫国家的利器,预示着国家的兴盛与和平的到来。诗人还提到,双剑曾被埋没于豫章城,但紫气常现,暗示着它们的非凡之处和被发现的命运。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双剑的赞美与期望:“占者已知吾国兴,君侯佩之可千龄。”预言了双剑将为国家带来长久的繁荣与和平,希望君主能够佩戴它们,以期国家长治久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手法,不仅展现了双剑的神奇与力量,也寄托了诗人对于英雄与时代、国家与和平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秦镜歌

玉之荣,石之英,光莹岂若秋金精。

秋金之精铸镜成,良工锡以银华名。

银华颜色如霜雪,携向秦宫叹奇绝。

珊瑚台上吐菱花,玳瑁匣中生明月。

夜筹已竭晓筹终,宫女对之难为容。

云鬟被首黛渝色,我貌如心不堪饰。

早知鉴心如鉴貌,汉兵敢犯咸阳道。

咸阳汉殿空中立,秦镜团团昼飞入,至今鬼母夜深泣。

形式: 古风

除夜客中

岁月遽如许,蹉跎老却人。

一年惟此夜,明日又逢春。

湖海未归客,风尘多病身。

感时浑不寐,灯火独相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郡斋度岁二首(其一)

失脚双溪路,今经两度春。

不堪飞雪夜,还作望乡人。

世事方如梦,生涯笑此身。

惟应两蓬鬓,不负岁华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郡斋度岁二首(其二)

条风才应律,柏酒又浮杯。

旧腊随宵尽,新年逐晓来。

浮生苍狗变,暮景白驹催。

自叹忧时客,初心寸寸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