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郑用锡的《友人觅馆不用,书此志感》表达了对世风变迁和知识分子困境的感慨。首句“世道斯文替”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传统儒家文化价值的忽视,暗示着读书人的地位有所下降。次句“谁云缝掖尊?”以反问形式,强调了昔日士子备受尊重的场景已不再。
“投餐期适馆,负笈孰登门?”描述了友人寻找教职的艰难,意指即使有心教学,也难以找到合适的馆地和学生。诗人自嘲“空著予冠岌”,意为自己虽有学识,却无处施展,冠岌(帽子)空置,象征着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谁怜吾舌存?”进一步表达了无人理解或欣赏自己才华的孤独,以及对知识传播无人问津的悲哀。“万间开广厦”运用夸张手法,比喻教育如大厦般重要,然而现实中却无人关注,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此深感痛心,“此事不堪论”直抒胸臆,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比喻,揭示了清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以及对教育事业衰落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