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舍人读之罘碑二十韵

之罘之碑何所刻,昔者秦人纪秦德。

风锼日铄断璞昏,雨暴冰残老龟坼。

微芒遗字三四行,容易历年千五百。

文词事实可考求,赖有子长修简策。

始皇末年气益矜,轻视天下夸功名。

玉墀金户厌宫殿,不远万里为游行。

鼓钟帷帐不移徙,所至毫发皆如情。

温寒凊暑回造化,绝深度险安经营。

徐市卢生巧窥测,浪语神仙致君惑。

东巡亟欲见三山,从此海壖来辙迹。

神仙杳邈不可攀,六龙回首沧波碧。

从臣无以慰踌躇,请陈勋业刊诸石。

高文大句如形容,将以荣耀传无穷。

银钩玉箸勒未久,变故恍惚如飘风。

人心恚望鬼神怒,滈池神怪俄符同。

祸秦非胡日在国,长城未毕咸阳空。

空遗此石苍崖里,万古悠悠辨终始。

虽然篆刻半缺讹,至今不得藏虚美。

世人往往爱瑰奇,蜡泽松烟印之纸。

览观莫不哀所为,岂独玩焉而已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韦骧创作,名为《和邓舍人读之罘碑二十韵》。诗中描绘了对“之罘之碑”的鉴赏与思考,碑上刻录的是秦人的丰功伟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字逐渐模糊不清。尽管碑文仅存三四行,但其中蕴含的历史事实与文辞仍能被后人考证。

诗中提到,秦始皇在位期间,自满于自己的功绩,不惜劳民伤财,远游万里,建造豪华的行宫,甚至派遣徐市、卢生寻找仙人,妄图长生不老。最终,秦始皇东巡,企图见到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却未能如愿,只能留下海涯上的足迹。诗中感叹,神仙之事难以实现,秦始皇的宏愿最终化为泡影。

诗人在最后指出,虽然碑文因时间久远而多有缺失,但其记载的历史真相不容篡改。世人对这碑文的珍视与研究,不仅仅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更是对古人智慧与努力的敬仰。韦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后世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吁。

收录诗词(1176)

韦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 字:子骏
  • 籍贯:钱塘
  • 生卒年:公元一0五三年

相关古诗词

送皮献臣郎中赴河朔

明公器业真无敌,术学精深贯今昔。

胸中应变勇所为,韬养许谁窥畛域。

立朝壮齿名已高,君相都俞采风迹。

擢从畿邑超等伦,寘之计府凭宣力。

古来才盛多见排,议论波涛起寻尺。

剖符江表虽左迁,愤恤何尝动颜色。

惟思补报诚益勤,奚翅循墙惊宠锡。

锄奸整敝皆得要,百事详求不容隙。

宜阳编户十万馀,疲瘵弥年逢药石。

旄倪爱戴忧公去,口颂心祈继朝夕。

除书忽尔天上来,借寇无缘徒怅惜。

汝曹固恨夺慈父,上意其如念河北。

河北近罹灾变深,垫溺之馀病艰食。

经营调度难其任,正是庙堂精选择。

此时委寄非平时,贤者岂辞当远适。

长川六月风云爽,苒苒双旌标画鹢。

送行拥岸车马稠,恋德尤多泪沾臆。

袁民慎勿挽公舟,蚤看公归广膏泽。

形式: 古风

观劈石

篮舆远冒西山色,宛转羊肠踏寒碧。

岩涯深处屡腾声,何事晴云多霹雳。

寻声迤逦过枯林,始见群工劈山石。

斧斤锋刃奚足云,铁楔纵横乃为力。

随文察理以段致,大或寻常小盈尺。

心冥手应出自然,不啻庖丁操騞砉。

问其勤苦将胡为,驱车运致希酬直。

牛山濯濯罹采伐,萌蘖悄如无夜息。

此山遭值甚牛山,攻击何年可终极。

石顽人智其奈何,智巧反为天地贼。

形式: 古风

和残腊幽谷西游适

晴光泛泛山之阿,谷禽朝飞声已和。

溪面冰消玉沙活,临溪逆想春风过。

忽来忽往祇随兴,驺从屏寘殊无多。

略挽梅梢数纤蕊,后日重来添几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赋金橘得曲字

结根长江左,移植清流曲。

朝晖敛夜霜,香苞间寒绿。

落落黄金丸,堆盘照明玉。

远想洞庭姿,宜惭风韵俗。

咀嚼聊一评,嗜甘毋见辱。

形式: 古风 押[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