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
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寥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空灵的画面,通过“方舟越大江,凌风下飞阁”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宏伟的场景之中。方舟在大江上航行,乘着风势,疾速地穿越过高架的建筑,这样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
接着,“仙子去不还,苍屏倚寥廓”两句,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仙子的离去与山屏的静默相对比,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和情感。仙子的离去,象征着某种美好事物的消逝,而苍屏倚靠在辽阔的天空之下,则是自然永恒不变的象征。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以及自然永恒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诗意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刀笔常时箧笥盈,斋祠今喜骨毛清。
与君此日俱无事,共爱寒阶滴雨声。
故人千石令,便道此之官。
契阔三秋永,逢迎一笑欢。
田园知不远,谣俗问非难。
已想躬玄默,鸣弦亦罢弹。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
西楼谁与共闲居,茂树婆娑清昼馀。
大隐祇今同一壑,行吟非昔似三闾。
揣摩心事惟黄卷,料理家传亦素书。
更凿寒泉供漱石,世纷不拟问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