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蜀江洗妍姿,万里献君王。
君王不我幸,弃置何怨伤。
君王要宁胡,借问谁能行。
女伴各惧怯,畏此道路长。
慨然欲自往,讵忍别恩光。
倘于国有益,尚胜死空房。
行行涉沙漠,风霜落红妆。
得为胡阏氏,揣分已过当。
单于感汉恩,边境得安康。
一朝所天死,掩泣涕沾裳。
胡俗或妻母,何异豺与狼。
仰天自引决,爱此夫妇纲。
大忠与大义,二者俱堂堂。
可怜千古无人说,只道琵琶能断肠。
这首诗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以昭君的视角抒发情感。首句“蜀江洗妍姿”形象地写出昭君的美貌被蜀江之水洗净,准备远行。接着,“万里献君王”表达她对国家的忠诚和使命的担当。
“君王不我幸,弃置何怨伤”表达了昭君被弃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但她并未沉溺于个人悲情,而是以大局为重。“君王要宁胡,借问谁能行”揭示了她的牺牲精神,愿意为了和平前往遥远的胡地。
“女伴各惧怯,畏此道路长”展现了同伴们的恐惧,反衬出昭君的勇敢。“慨然欲自往”体现出她的毅然决然,即使面临艰难险阻,也不愿辜负君王的期望。“倘于国有益,尚胜死空房”表明她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昭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贞节,即使成为胡阏氏,也明白自己的地位已经足够荣耀。“单于感汉恩,边境得安康”体现了她的贡献,使得边疆得以安宁。然而,“一朝所天死,掩泣涕沾裳”表达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以及对胡俗的失望。
最后,昭君以“大忠与大义,二者俱堂堂”总结自己的人生,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最高的忠诚和道义。然而,她的事迹却被后人误解为“只道琵琶能断肠”,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整首诗通过昭君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她的高尚情操和坚韧精神,以及历史对她命运的冷落,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不详
初名凤之,又字仪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上田下田水哓哓,南岭北岭虫啁啁。
如此月明谁管领,可怜满壁海棠梢。
一儿攀肩猿上枝,一儿接臂倒立之。
立者忽作踞地伏,攀者引头立其足。
飞跳倏忽何轻翾,怜尔骨节柔如绵。
少年屈折支体软,红锦缠头酒论碗。
此儿巧捷未足称,江南何限无骨人。
五日伉俪情,五年离别肠。
归舍不数武,少忍庸何伤。
如何甘旨费,乃作犯礼偿。
桑者不有躬,何以奉高堂。
秽行诚已丑,宁复可同床。
濯之清泠渊,死之留芬芳。
念姑讵忍别,引决涕沾裳。
寄言后来者,好事怀金郎。
食鱼江水边,投骨江水中。
众鱼逐其腴,踊跃以相从。
所得仅濡沫,满意如游龙。
焉知此弃骨,与尔类本同。
人间网罗多,江海不得容。
小鱼得骨莫浪喜,且可慎汝出入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