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兴二十首(其四)

拄杖听鸣鸠,青山树色稠。

雨寒云不起,沙乱水交流。

对景堪垂涕,无为亦动愁。

疲民正无奈,谁解为君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拄着拐杖聆听斑鸠的叫声,青山的树木郁郁葱葱。
冷雨中乌云不飘,沙地上的水流显得杂乱无章。
面对眼前的景色令人感伤落泪,即使无所作为也心生忧愁。
疲惫的百姓实在无可奈何,谁能替君主出谋划策呢?

注释

拄杖:持杖而行,可能暗示年老或身体不适。
鸣鸠:斑鸠的叫声,象征春天或宁静。
稠:茂密,形容树色繁盛。
雨寒:寒冷的雨水。
沙乱:沙地上的混乱,可能指水流不稳。
交流:这里指水在沙地上流淌。
垂涕:流泪,表达哀伤。
无为:无所作为,指无力改变现状。
疲民:疲惫的百姓。
筹:筹划,此处指解决问题的办法。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的《山中杂兴二十首》中的第四首,描绘了山中雨后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景象。首句“拄杖听鸣鸠”以老者持杖的动作,表现出诗人闲适又略带孤独的心境,同时借鸟鸣声增添了山林的生机。接下来的“青山树色稠”描绘了青山翠绿、树木繁茂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雨寒云不起,沙乱水交流”两句通过细腻的观察,写出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云层低垂但未起,水流在雨后显得更为活跃。这两句寓含着诗人对世事纷扰的暂时忘却,以及对自然静谧的欣赏。

“对景堪垂涕,无为亦动愁”表达了诗人面对此景,内心涌上的情感波澜。尽管表面上看似无为,但愁绪却难以抑制,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最后两句“疲民正无奈,谁解为君筹?”直接揭示了诗人的社会关怀,他关注着疲惫的百姓,感叹无人能为他们出谋划策,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责任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既有个人的闲适之情,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体现了王冕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情怀。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中杂兴二十首(其五)

散处身如寄,幽栖屋似船。

江鸣风落雨,山暗树生烟。

架有催诗简,囊无贳酒钱。

东邻吴季子,潇洒亦堪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山中杂兴二十首(其六)

漂泊殊无定,归来得暂安。

不嫌知己少,似觉傍人难。

梅屋春风细,松窗夜月寒。

交游成契阔,重检旧书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山中杂兴二十首(其七)

短策閒寻句,长歌独倚楼。

野云迷客思,花雨乱春愁。

论事思王猛,看书忆马周。

老吾吾道在,一一付沧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山中杂兴二十首(其八)

信是击中好,春来物物丰。

石蚕生断砌,玉蕈出枯桐。

暖雨蒸花气,晴烟扬柳风。

眼前无限景,诗句可能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