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书言

无位立事难,逢时建功易。

求全自有毁,举大须略细。

去恶虑伤恩,存恶忧害义。

徒有仁者心,殊无仁者意。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没有地位的情况下做事困难重重,遇到合适时机建立功业却相对容易。
追求完美往往会招致诋毁,处理大事时需要忽略一些细节。
去除邪恶时要考虑是否会伤害他人感情,保持邪恶则会担忧它会危害道义。
空有仁慈的心肠,却没有实际行动中的仁爱之意。

注释

无:没有。
立事:做事。
难:困难。
逢时:遇到合适的时机。
建功:建立功业。
求全:追求完美。
自:自己。
毁:诋毁。
举大:处理大事。
略细:忽略细节。
去恶:去除邪恶。
虑:考虑。
伤恩:伤害感情。
存恶:保持邪恶。
忧害:担忧危害。
仁者心:仁慈的心肠。
殊:完全。
仁者意:实际行动中的仁爱之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答人书言》,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处世哲学。首句“无位立事难”表达了在没有权位的情况下做事不易,强调了地位的重要性;“逢时建功易”则指出在有利时机下更容易建立功业,暗示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接下来,“求全自有毁,举大须略细”告诫人们追求完美往往会招致批评,处理大事时需要兼顾细节,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去恶虑伤恩,存恶忧害义”进一步阐述,过于严苛地摒弃恶行可能会伤害人际关系,而纵容恶行又会违背道义,强调了平衡与适度的处理方式。

最后两句“徒有仁者心,殊无仁者意”揭示了仅有仁慈之心而不付诸行动的局限,真正的仁者不仅要有爱心,还要能将善行落实到实际中。整首诗寓含了对道德实践和智慧选择的深刻见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答人书意

仲尼言正性,子舆言践形。

二者能自得,殆不为虚生。

所交若以道,所感若以诚。

虽三军在前,而莫得之凌。

形式: 古风

答友人

何者名为善处身,非惟能武又能文。

可行可止存诸己,或是或非系在人。

遍数古来贤所得,历观天下事须真。

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

易地皆然休计较,不言而信省开陈。

虽居蛮貊亦行矣,无患乡闾情未亲。

形式: 排律

答客吟

说者从来太过乎,道须能卷又能舒。

人间好事不常有,天下奇才何处无。

年近从心唯策杖,诗逢得意便操觚。

快心亦恐诗拘束,更把狂诗大字书。

形式: 七言律诗

答傅钦之

芝兰在室,不能无臭。金石振地,不能无声。

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