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湘滨卜居

闻道园池各著名,起予归梦过临蒸。

已开尘外寻山眼,更曲堂中饮水肱。

有地且须多种秫,好閒何必苦邀僧。

杖藜他日端来去,但恐公朝正与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听说园林各有其名,唤醒我归乡的梦境,途径临蒸县。
已经在尘世之外寻找山野的美景,更在曲径通幽的厅堂中品茗闲谈。
有空地就该多种些高粱,悠闲时何必苦苦邀请僧人来访。
将来拄着藜杖来去自如,只担心那时朝廷正需要你这样的能人。

注释

闻道:听说。
园池:园林。
各著名:各有其名。
起予:唤醒。
归梦:归乡的梦境。
过临蒸:途径临蒸县。
尘外:尘世之外。
寻山眼:寻找山野的美景。
曲堂:曲径通幽的厅堂。
饮水肱:在厅堂中品茗闲谈。
地:空地。
秫:高粱。
好閒:悠闲。
苦邀:苦苦邀请。
杖藜:拄着藜杖。
他日:将来。
端来去:来去自如。
公朝:朝廷。
正与能:正需要你这样的能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又和湘滨卜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园池名胜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理想。首句“闻道园池各著名”描绘了园池的名声远播,引发了诗人归乡寻访的愿望。接着,“起予归梦过临蒸”写诗人因听闻而生出归乡之梦,途径临蒸之地。

“已开尘外寻山眼,更曲堂中饮水肱”两句,诗人想象在远离尘嚣的山野中睁开清新的眼界,享受宁静的堂中生活,甚至可以悠闲地枕着手臂饮水,生活自在。这里的“饮水肱”形象地表现出隐逸生活的闲适。

“有地且须多种秫,好閒何必苦邀僧”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种植高粱(秫)以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认为闲暇时无需刻意邀请僧人相伴,自己就能享受清静。

最后,“杖藜他日端来去,但恐公朝正与能”写诗人期待有一天能持杖漫步,随意来去,但又担心自己在官场忙碌之时,难以实现这样的闲适生活。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官场的微妙感慨。

收录诗词(636)

胡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学者称致堂先生,后迁居衡阳。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著作还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

  • 字:明仲
  • 籍贯: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 生卒年: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

相关古诗词

又和锦阜登高

久废危亭也待时,俄然榱栋出镃基。

已应气象轩城表,更觉登临冠海湄。

万里秋风宜落帽,四并高会称传卮。

幽人但把东篱菊,坐看南山久未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又题迎月亭

从来共惜隔年期,刬却东山尚恐迟。

欲向尘中先得眼,故应云表屡扬眉。

停杯专待寒光举,起舞还愁素影移。

常与此亭相照耀,更须佳什焕梁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上元寄向令丰之

雪罢梅残烟柳浮,上元灯火春风柔。

红莲万枝开岳县,比似河阳花定羞。

官松有明不敢斫,乌桕作烛供清愁。

君能分光到蜗舍,为遣华星三百毬。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上封登高

今朝的的是重阳,独步崔巍觅醉乡。

饱日山枫千树赤,绚秋岩菊一枝黄。

幽禅出应耶城供,倦客来迎宴寝香。

閒读旧题嗟岁月,功名回首鬓毛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