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阻风游东寺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

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形式: 古风

翻译

想要渡过彭蠡湖,但南风却不允许。
小船厌倦了摇晃,古老的寺庙给予我安慰。
巨大的湖泊映照着南窗,惊涛拍打着前方的河岸。
雪花纷飞如阵,仿佛玉山在跳舞。
一阵风就持续九天,还不知土囊的愤怒何时消退。
上百里的路程阻断了船只,只能仰望飞雁穿越天际。
朋友挂念着远行的我,共餐时讲述平常事。
翠竹的颜色洗净了波涛,松林的声响混杂着秋雨。
我的一生充满忧虑,十年来从未安宁。
南北的差异我已经忘记,快慢又何必计较。

注释

彭蠡湖:古代湖泊名。
南风:指南方的风。
扁舟:小船。
行旅:出行的人。
重湖:大湖。
霏微:细小分散。
玉山:比喻洁白的雪花堆积。
土囊:可能指风势或自然力量。
飞鸿:飞翔的大雁。
征役:远行服役。
飞涛:飞溅的波涛。
不安处:不平静的地方。
迟速:快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南康阻风游东寺》,描绘了诗人滞留南康时,因风阻未能畅游彭蠡湖而转至东寺的经历。首句“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表达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向往与被风所阻的无奈。接下来,“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写出了诗人对于动荡水面的厌倦,以及在古寺中找到的暂时安宁。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描绘了湖面波涛汹涌的景象,而“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则以雪花飘散和山影摇曳的意象,形象地展现了风力之大。诗人感叹“一风辄九日”,风势之持久,以至于船只无法前行,“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流露出对归期无定的忧虑。

在东寺中,诗人与友人共话日常,感受竹色松声带来的宁静,“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借景抒怀,表达人生的纷扰与内心的平静。最后两句“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直抒胸臆,感慨人生多艰,十年来饱受困扰,而“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则展现出诗人超脱的心态,不再执着于行程的快慢,只求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风阻与寺中暂憩,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坚韧与豁达,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南窗

京师三日雪,雪尽泥方深。

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

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日升。

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

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

客从远方来,疑我何苦心。

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

形式: 古风

复次前韵答潜师

怜君古木依岩槁,西江饮尽须弥倒。

野花幽草亦何为,崄韵高篇空自恼。

万点浮溪辄长叹,一枝过岭仍誇早。

拾香不忍游尘污,嚼蕊更怜真味好。

道人遇物心有得,瓦竹相敲缘自扫。

谁知真妄了不妨,令我至今思琏老。

妙明精觉昔未识,但向闲窗看诗草。

浮云时起鸟四飞,毕竟安能乱清昊。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复病三首(其一)

病作日短至,病消秋气初。

山深足氛瘴,俗俭少肴蔬。

药乱曾何补,心安当自除。

朝廷闵流落,已是脱迁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复赋河冰四绝(其一)

客心凛凛怯寒冰,拥褐无言夜漏深。

河伯似知归意速,风号西北故相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