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元孝登吹台作

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

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

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

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

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

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

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

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

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

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

长歌蓬池上,击筑睢水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和陈元孝登吹台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夙闻太阿剑,霜锷莲花发”,以“太阿剑”象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剑刃如霜般锋利,剑身如莲花般绽放,寓意着英雄的英勇与辉煌。接着,“楚王一麾之,三军尽流血”描绘了楚王挥剑时的壮烈场景,三军士兵因之而血流成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随后,“夫君事远游,家贫一蒯缑”转而描述了一位远行的君子,因家境贫寒只能携带简陋的蒯缑(一种短剑),表达了对君子虽身处逆境仍坚持自我追求的赞美。紧接着,“千里登吹台,慷慨思报仇”则借登吹台之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复仇的渴望,体现了强烈的正义感与英雄气概。

“夷门无监者,谁为公子谋”一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无人能理解或帮助历史人物的无奈与悲哀。接下来,“我昔吊梁园,所见惟林丘”回忆了诗人过去访问梁园的情景,只见荒凉的山丘,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世事的沧桑。

“洪河崩底柱,蔓草连神州”描绘了洪水泛滥、大地被蔓草覆盖的景象,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衰败。“惊鸟纵横飞,离兽鸣相求”通过鸟兽的惊慌与哀鸣,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动荡不安的氛围。

最后,“平台宾客尽,四顾泪交流”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感叹昔日繁华已逝,宾客尽散,四周一片凄凉,不禁泪流满面。而“怜尔多难人,徘徊当暮秋”则直接抒发了对历经磨难之人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在深秋时节的徘徊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登石门怀慧远尊者

双峰耸天阙,一水悬神池。

积石若朝霞,连林多夕霏。

丹溜含清泠,鲜葩吐葳蕤。

予偕二三子,来自虎溪湄。

矫掌承飞泉,抠衣陟金梯。

萧条远公迹,亭阶有留基。

怅然增逸兴,方嗟哲人萎。

白云开阖际,忽见金仙姿。

玉瓶灌甘露,龙策振灵飔。

回目流神光,示我青莲枝。

挥玄入无朕,俾为万象师。

形式: 古风

别王二丈予安

美人在霄汉,灼灼如丹云。

手持凤凰子,毋乃魏元君。

我昔登太山,天门啸不还。

瀑布为长带,浮云为高冠。

游仙岂不乐,悲此市朝间。

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

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

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閒。

平沙利马足,惊飙宜鹰翰。

遥遥万里心,慷慨入长安。

形式: 古风

梅市别祁四丈季超

沉沉海月生,嘒嘒寒蜩鸣。

游子在天涯,触物生忧情。

赖有二三友,金玉同坚贞。

鼋鼍互变化,神龙丧其形。

岂不思奋翼,上天无雷霆。

昔我别慈亲,王事劳孤征。

风雪历四载,谋深竟难成。

黄蘖与春荠,甘苦不分明。

至道尚可信,寂寞元生平。

形式: 古风

桐君山作

清溪流㶁㶁,白石如摴蒱。

桐君去我久,谁与同欢娱。

利器乱天下,濠梁日如愚。

白发渐纷纷,于世复何须。

远游可长生,逝将登蓬壶。

青霞为绣袷,明月为耳珠。

金火相盘旋,神丹生太无。

天孙嫣然笑,结我合欢襦。

誓言何旦旦,岁晏终不渝。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