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

巉巉千丈插烟空,始见天南一柱峰。

绝顶雾开擎日月,半岩云暝噫雷风。

俯临万壑林芿秀,高压群山气象雄。

谁道共工曾触折,断鳌端是女娲功。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高峻的山峰直插云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方的一座独立山峰。
山顶的雾气散去,仿佛在支撑着日月,半山腰的云层中时有雷鸣风动。
从高处俯瞰,万千山谷中的树林生机勃勃,山势显得威武雄壮。
谁说共工撞断了天柱,那断裂的巨鳌其实是女娲补天的功劳。

注释

巉巉:形容山势险峻。
千丈:极言山之高。
插烟空:插入云霄。
始见:初次看到。
天南:南方天空。
一柱峰:独立的山峰。
绝顶:山顶。
雾开:雾气消散。
擎日月:支撑着日月。
半岩:半山腰。
噫雷风:发出雷鸣风声。
俯临:向下俯瞰。
万壑:万千山谷。
林芿秀:树林繁茂。
高压:居高临下压倒。
气象雄:气势雄伟。
共工:神话中的人物,据说撞断了天柱。
触折:撞断。
断鳌:断裂的巨鳌。
女娲:神话中的女神,补天传说的主角。
功:功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天柱峰的雄伟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峰的高峻与自然之力的不可触及。诗人以"巉巉千丈插烟空"开篇,形象地表达了山峰直插云霄的壮观;接着"始见天南一柱峰",强调了这座山峰在众多山峦中独树一帜,宛如天然之柱。"绝顶雾开擎日月"则描绘了山巅云雾缭绕之间偶尔露出光芒的景象,如同手持太阳和明月;"半岩云暝噫雷风"又写出了山腰云气萦绕,偶尔传来雷鸣之声,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动感。

诗人随后转向俯瞰万壑林木的景色,"俯临万壑林芿秀"中"俯临"一词流露出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姿态,而"林芿秀"则形容了山下林木之繁茂。紧接着"高压群山气象雄"表达了天柱峰在众多山峦中的主导地位,气势磅礴。

最后两句"谁道共工曾触折,断鳌端是女娲功"中,诗人借用了古代神话,提及传说中的共工触山和女娲补天的故事,以此来比喻这座山峰之坚固与非人力所能破坏。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力量超越了历史传说中的神话英雄。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将天柱峰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花朝为章味三题其夫人所绘百花卷子

花朝北地叹无花,在窖寒枝欲茁芽。

绝似人才由蘖尽,未愁醉眼看朱差。

事违年少真当惜,梦过春明益可嗟。

迟我牡丹崇效寺,也能憔悴共京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游洞霄

至真方域古今传,琳馆兴从汉武年。

石作双门何突兀,山为九锁自回环。

仙人隐迹留中路,处士灵坛閟远巅。

甘洁三泉齐涌地,峥嵘一柱独擎天。

群峰缭绕更相挹,五洞萦迂暗接连。

当日高崖曾虎伏,于今深穴有龙眠。

茂林葱郁曾鸣凤,邃宇清虚每聚仙。

地贮金丹藏箬下,芝翻白鼠走岩前。

宫随劫火虽灰矣,境异尘寰尚俨然。

稍待升平名遂后,便来居此结良缘。

形式: 排律

贺新郎.春情

篆缕销金鼎。醉沈沈、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乱,未忺整。江南旧事休重省。

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期未定。

又只恐、瓶沈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对鸾镜。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渔家傲.赠萧娘

庭院黄昏人悄悄。两情暗约谁知道。

咫尺蓬山难一到。明月照。潜身只得听言笑。

特地嗟吁传密耗。芳衷要使郎心表。

此际归来愁不少。萦怀抱。卿卿销得人烦恼。

形式: 词牌: 渔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