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历史的沧桑与物是人的传承。"吹尽西陵歌舞尘",开篇即以宏大的画面展现了过去繁华已逝,西陵的歌舞之地如今只剩下尘埃。这不仅是对过往豪华生活的一种抒情,也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
"当时屋瓦始称珍",这句诗表明那些曾经普通的屋瓦,在岁月流转中变得珍贵起来。它们不再只是建筑的一部分,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宝贵物品。
接下来的"甄陶往往成今手",甄陶即古代的陶器,这里指的是古代的陶制砚台。诗人通过这些古老的物品,感慨于它们曾在不同的手中传承至今,每一次转手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时代印记。
最后一句"尚托声名动世人"则表达了这些古代文物不仅是实用之物,更是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力所在。它们通过流传,继续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与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相州古瓦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遗存的珍视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哲思,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不详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梁春雪满城泥,一马常瞻落日归。
身世自知还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卧秋风里,静看蜘蛛结网丝。
竹上秋风吹网丝,角门常闭吏人稀。
萧萧一榻卷书坐,直到日斜骑马归。
神物登天扰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
当时若更无刘累,龙意茫然岂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