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

一种山前路入秦,嵩山堪爱此伤神。

魏明未死虚留意,庄叟虽生酌满巾。

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穿过山前小径直抵秦地,嵩山美景令人黯然神伤。
魏明帝虽亡犹牵念不已,庄子虽在却只能借酒浇愁。
无需再去寻找那无主的遗骨,毕竟这里曾有操控权柄的人。
我羡慕缑岭的箫笛客,能悠闲地仰望白云,远离世俗尘埃。

注释

山前路:山路。
秦: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域名。
嵩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位于河南省。
堪爱:值得喜爱,引人怜爱。
伤神:使人伤心。
魏明未死:指魏明帝已故去。
虚留意:徒然挂念。
庄叟:指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酌满巾:饮酒至尽,形容极度忧愁。
无主骨:无人认领或管理的遗骨。
弄权人:玩弄权术的人。
缑岭:古代地名,以道教文化著名。
吹箫客:吹奏箫笛的隐士。
闲访:悠闲地探访。
云头:云彩之上,象征超脱尘世。
俗尘:世俗的尘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远离世俗的淡泊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与古人遗迹的怀念和向往。开篇“一种山前路入秦”直接投射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脚步进入了一片宁静的山谷。紧接着,“嵩山堪爱此伤神”则透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深沉感情和内心的不舍。

“魏明未死虚留意,庄叟虽生酌满巾”两句中,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无限憧憬,以及对当下世态的淡然。这里的"魏明"和"庄叟"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他们虽已逝去,但精神依旧留在人们的心中。

“何必更寻无主骨, 也知曾有弄权人”则转向了对于过去权谋之人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生活态度。诗人并不强求去追寻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遗迹和人物,而是更倾向于欣赏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则是对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的赞美。诗人羡慕那些能够在山中吹奏箫管的人,他们不为世事所困,悠然自得地观赏着世间的喧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以及超越尘世纷争的心态。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北固亭东望寄默师

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

水谩矜天阔,山应到此穷。

病怜京口酒,老怯海门风。

唯有言堪解,何由见远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台城

水国春常在,台城夜未寒。

丽华承宠渥,江令捧杯盘。

宴罢明堂烂,诗成宝炬残。

兵来吾有计,金井玉钩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台城

晚云阴映下空城,六代累累夕照明。

玉井已乾龙不起,金瓯虽破虎曾争。

亦知霸世才难得,却是蒙尘事最平。

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四顶山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