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又湿润的春夜场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寄宿于僧房之内。开篇即以“风雨萧萧夜未央”渲染出一种阴冷和潮湿的氛围,同时通过“呼童襆被宿僧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接下来,“无肠可断啼鹃苦,有喙皆鸣吠蛤忙”一句,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描写了鸟儿的凄惨叫声,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不安。这里“啼鹃”的啼鸣被赋予了哀伤之意,与“吠蛤”相对,突出了夜晚的寂静与生灵的无助。
第三句“七岁遗孤今老大,百年远忌足悲伤”则是诗人抒发个人遭遇和情感。诗人自述自幼失怙,至今已老,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与哀愁。这两句通过“七岁遗孤”这个具体细节,强化了诗人的悲凉感受。
最后,“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则是诗人在僧庐中度过的夜晚即将结束,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这里“司晨唤起”显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归命清都炷瓣香”则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寻求心灵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风雨、鸟鸣、个人遭遇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哀愁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向往清净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