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寄张荫庐,即用其志归赠内韵并原调,时张在白香湖

笛尾携凉,篷腰束暝,半江离色平分。

桃叶归来,嫩红销尽湘裙。

蛮山剩对孤花在,瘦东风、吹不成春。黯消魂。

十载清愁,细与莺论。

白湖烟水都梁月,写词仙别后,无恙唫身。

话雨年华,依然酒冷镫昏。

珠帘休问扬州梦,怕妆台、有个人嗔。渺停云。

寻到天涯,一角楼存。

形式:

鉴赏

这首《高阳台·寄张荫庐》是清代末期近现代初年的易顺鼎所作,词中以笛声、暮色、江面的离情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张荫庐的思念以及自身的愁绪。"笛尾携凉,篷腰束暝"描绘了秋夜笛声的凄凉和船影的暗淡,暗示离别之感。"桃叶归来,嫩红销尽湘裙"借桃叶的凋零象征着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

"蛮山剩对孤花在,瘦东风、吹不成春"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和落寞的情绪,东风无力也无法带来春天的生机。"黯消魂。十载清愁,细与莺论"直接抒发了词人十年来的深深愁苦,连莺鸟都能感知他的心事。

下片转而回忆与张荫庐的过往,"白湖烟水都梁月"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月色朦胧的画面,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写词仙别后,无恙唫身"表达了对友人平安的关切。然而,词人害怕提及往昔欢聚的扬州梦,因为那可能会触动内人的敏感,"怕妆台、有个人嗔",暗示了家庭生活的微妙情感。

最后,词人感叹即使天涯海角,仍有"一角楼存"的记忆,寓意着对过去的珍藏和对未来的期待。整体上,这首词情感深沉,词藻优美,展现了易顺鼎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陌上花.见菜花感赋

峭寒阑角销魂,曾记玉笙吹暖。

摇梦天涯,瘦尽东风如箭。

花边胡蝶飞成阵,茜色满衣初剪。

算伤春、困酒年年等是,病黄生面。

江南晴未稳,钿车过也,陌上人归应缓。

官路斜阳,画出一程程远。

几家篱落和愁闭,有个翠鬟低颤。

甚迷离、催换园亭烟雨,嫩莺坐晚。

形式:

锁窗寒.春寒,用玉田体

浅屐敲菭,深镫剪韭,水窗还凭。

归来燕子,社事和烟俱冷。

似斜街、那家掩扉,卖花声里东风紧。

有谁知昨夜,寒多曾倚,被鸳双忍。残粉。衫痕凝。

又碧桃巷湿,绿杨天暝。春愁次第,都让小楼收尽。

约海棠、今宵半开,嫩红一帘停梦等。

最无端、闷了芳骢,江堤晴未稳。

形式:

南浦.春水,用玉田韵

昨夜剪镫曾,甚和将,梦雨尽情流晓。

波镜被东风,猛吹上,一尺碧云难扫。

重来唤渡,文鸳不似当时小。

斜照年年依样绿,锁定暮帆烟草。

销魂野水无家,问残红何苦,相随未了。

倒影几层楼,这阑角、可有春魂寻到。蘼芜望渺。

浣纱人去江南悄。

漫为愁多,思载酒天上,画船都少。

形式:

百字令(其一)花朝日两大人携家游五榕山,渡江遇雨,小憩山侧观音阁,归,用忠雅堂体赋二词

讳春颇甚,被啼莺猜破,百花生日。

丝雨连江寻梦去,瘦尽山眉黛色。

时暖时寒,乍醒乍困,天似人无力。

东风如箭,踏青今岁难必。

忽然电母驱车,山灵投刺,也怕春光弃。

山亦苍生相望久,用着谢家之屐。

画鹢双行,香骢几队,补尽蛮天缺。

一家人影,此江真与同碧。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