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定试卷二首(其一)

帘垂咫尺断经过,把卷空闻笑语多。

论众势难专可否,法严人更谨谁何。

文章直使看无颣,勋业安能保不磨。

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帘子近得几乎阻断了来往,静听书卷中传出的欢声笑语。
在众人议论纷纷中难以独断是非,法律严苛时人们更加谨慎小心。
文章写得直截了当没有瑕疵,功业怎能确保不会经受考验。
似乎有高飞的鸿雁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不应回头关注那些琐碎之事。

注释

帘:遮挡视线的布帘。
咫尺:极近的距离。
断:中断。
经过:往来行人。
论众:众人议论。
势:形势。
专可否:独断是非。
法严:法律严格。
谨:谨慎。
文章:文学作品。
颣:瑕疵。
勋业:功绩。
保不磨:确保不受磨损。
高鸿:大雁。
寥廓:广阔。
回首:回头看。
张罗:琐碎事务。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属于豪放派风格。诗中通过描绘考试场景和考生的心态,表达了对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严肃性与公正性的关注。

"帘垂咫尺断经过,把卷空闻笑语多"这两句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时的紧张氛围。帘子垂下,考生手中拿着纸笔,匆忙间完成答题,而监考官则在一旁严格把关,听到考生之间偶尔传来的笑声和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

"论众势难专可否,法严人更谨谁何"两句表达了对考试公正性的强调。面对众多考生的答卷,评判他们的能力与才华本就不易,而在这样的场合中,更需严格遵循规则,以确保每个人的成绩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

"文章直使看无颣,勋业安能保不磨"这两句写的是考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和文笔的自信。他们相信自己的才华不会被埋没,自己的努力与成就能够得到认可,并且这种认可是长久而坚固的。

"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人才选拔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遗憾的担忧。即使是在宽广无垠的天地下,也难免会有人才被埋没不见,或是考生在回首往事时,对自己的选择和命运感到迷茫与困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科举考试场景的细腻描绘,反映了王安石对于人才选拔公正性和严肃性的重视,以及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的关切。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详定幕次呈圣从乐道

殿阁抡材覆等差,从臣今日擅文华。

杨雄识字无人敌,何逊能诗有世家。

旧德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胜真茶。

一觞一咏相从乐,传说犹堪异日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金山寺

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

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

幽轩含气象,偏影落风尘。

日暮临归去,徘徊欲损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空处所,金陵王气黯然收。

烟浓草远望不尽,物换星移度几秋。

至竟江山谁是主,却因歌舞破除休。

我来不见当时事,上尽重城更上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金陵怀古四首(其四)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