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道二首(其一)

德阳穿洛水,伊阙迩河桥。

仙舟李膺棹,小马王戎镳。

杏堂歌吹合,槐路风尘饶。

绿珠含泪舞,孙秀彊相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萧]韵

翻译

船穿过洛水经过德阳,伊阙靠近河边的桥梁。
神仙般的舟由李膺划动,小马配上王戎的马镳。
杏树下的堂中歌声乐声汇集,槐树夹道的路上风尘繁忙。
绿珠含着泪水跳舞,孙秀强硬地邀请她。

注释

德阳:地名,指德阳江边地区。
洛水:黄河的支流,在中国河南省。
伊阙:地名,即龙门山口,位于河南洛阳南郊。
河桥:横跨在河上的桥梁。
仙舟:形容舟船优雅如仙境之物。
李膺:人名,此处可能借指高雅之士。
棹:划船的桨。
小马:此处可能指装饰华美的马。
王戎镳:王戎,人名,西晋名士,镳指马勒,代指马具。
杏堂:种有杏树的殿堂,也可能指学馆,因古代常在杏树下讲学。
歌吹:歌声与乐器声。
合:汇集,一起。
槐路:两旁植有槐树的道路。
风尘饶:形容路上行人车辆多,尘土飞扬。
绿珠:人名,古代美女,此处代指美丽的舞者。
含泪舞:带着泪水跳舞,形容被迫或悲伤。
孙秀:人名,此处可能指强迫他人的人物。
彊相邀:强行邀请,带有强迫意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洛阳城中春日游宴图景。开篇“德阳穿洛水,伊阙迩河桥”两句,设定了场景,德阳是古地名,位于今河南洛阳,以其丰美著称;伊阙,即伊阙山,是洛阳城中的一座山,因其形似牛,所以又被称为“伊阙”。这里通过对洛水和伊阙山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繁华而静谧的古城风光。

紧接着,“仙舟李膺棹,小马王戎镳”两句,以动人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豪华游宴。仙舟、小马都是当时贵族或官员享用的交通工具,而“李膺棹”和“王戎镳”则是两人名,可能指的是当时的重要人物或者诗人意中的人物象征,他们在这场景中的出现,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之感。

“杏堂歌吹合,槐路风尘饶”两句,则描绘了洛阳城内文雅的生活情趣。杏堂可能是当地的一个文化场所,人们在这里聚会,共同享受诗书和音乐;而“槐路风尘饶”,则形象地表达了春日里细腻的风光,以及那种难以言说的闲适与自得。

最后,“绿珠含泪舞,孙秀彊相邀”两句,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绿珠,即绿珠仙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仙女,她在此处的出现,无疑为这场景增添了一抹神秘与梦幻色彩;而“孙秀彊相邀”,则可能指的是当时文人的交往,或者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人文活动以及仙境般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生活情趣,又带有一丝超脱凡尘意境的艺术空间。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洛阳道二首(其二)

小平路四达,长楸听五钟。

玉节迎司隶,锦车归濯龙。

弦歌声不息,环佩响相从。

花障荡舟笑,日映下山逢。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冬]韵

济黄河

葱山沦外域,盐泽隐遐方。

两源分际远,九道派流长。

未殚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

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

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

翠渚还銮辂,瑶池命羽觞。

千门响云跸,四泽动荣光。

玉轴昆池浪,金舟太液张。

虹旗照岛屿,凤盖绕林塘。

野静重阴阔,淮秋水气凉。

雾开楼阙近,日迥烟波长。

洛宴谅斯在,镐饮讵能方。

朽劣叨荣遇,簪笏奉周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日游

灵沼萧条望,游人意绪多。

终南云影落,渭北雨声过。

蝉噪金堤柳,鹭饮石鲸波。

珠来照似月,织处写成河。

此时临水叹,非复采莲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