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谷(其一)

高松含悲风,绿竹带凝雪。

碧落翻怒涛,深崖堕寒月。

萧条非人境,合沓隐城阙。

爽气露草木,精神立毛发。

初无隐居迹,似为吾人发。

世事谁得捐,相从理营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清而深邃的画面,通过高松、绿竹、碧落、深崖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幽静的氛围。诗人以“岁寒谷”为题,巧妙地运用了“岁寒三友”的意象——松、竹、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同时,“谷”字又暗示了隐居之地,与“隐居迹”形成呼应,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高松含悲风,绿竹带凝雪”,开篇即以悲风和凝雪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肃穆,高耸的松树和翠绿的竹子在风雪中显得更加孤独。接着,“碧落翻怒涛,深崖堕寒月”,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碧蓝的天空仿佛翻滚着愤怒的波涛,深邃的悬崖边悬挂着寒冷的明月,这样的景象既壮阔又孤寂。

“萧条非人境,合沓隐城阙”,诗人感叹这样的景色并非人间所能常见,而是隐居之所独有的风景,与繁华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爽气露草木,精神立毛发”,空气中的清爽之气使得草木更加生机勃勃,这种精神上的愉悦甚至让人的毛发都为之振奋,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之美对心灵的触动。

“初无隐居迹,似为吾人发”,虽然这里没有明显的隐居痕迹,但似乎是为了诗人这样的志趣之人而存在,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最后,“世事谁得捐,相从理营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纷扰的无奈,以及希望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建立避世之所的心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纯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的反思。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读者在繁忙与喧嚣之中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收录诗词(1268)

刘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字:贡夫
  • 号:公非
  • 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
  • 生卒年:1023~1089

相关古诗词

岁寒谷(其二)

长松过千尺,好馀万丈材。

上有积雪翻,下有清风来。

四时景常好,六月冻不开。

何事吹燕律,独令阳气回。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过开元寺

晨霜耸乔木,初日明广庭。

俯巢鸟鹊驯,步径莓苔青。

即心百虑扰,造境众独醒。

安禅到无闷,看画匝已经。

梵音腾潮波,幡影垂流星。

天花雨贝叶,帝乐飘鸣铃。

胜缘此邂逅,法界俱清泠。

世喧暂回首,但觉尘冥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久旱

山城带嵩高,常候嵩高云。

云兴似焚柴,雨注如翻盆。

田莱数百里,下泽犹平原。

虽有耕凿勤,不如霢霂恩。

哀此民生微,所赖刍狗仁。

乃知丘陵外,独有五岳尊。

今春苦淫霖,宿麦才廑存。

过夏乃不雨,穷秋气如燔。

象龙杳无艺,巫鼓空屡奔。

豆苗落为萁,藜莠乘冬温。

黔首困粒食,或有茹草根。

卖牛供租赋,不忍闻此言。

此事亦神羞,谁能叫其阍。

登高望连峰,正见朝烟昏。

形式: 古风

寄题汉中三亭

梁山屏西南,汉水相萦带。

古惟千骑居,今亦一都会。

守邦多伟人,按节森大旆。

治声我家贫,能事斯亭最。

苍峰上盘云,清川近泻濑。

隅分地俱胜,鼎搆势争大。

扶危新栋梁,增旧加粉绘。

功成人不劳,事得文无害。

长涂拥行辀,高宴罗羽盖。

开筵揽锦绣,劝客喧竽籁。

陪游惭望回,请赋嗟自郐。

安得凌风翰,径厉褒斜外。

形式: 古风 押[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