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

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

瞽鳏亲父子,尚脱井廪酷。

昏主虽圣臣,飞祸安可卜。

致命遂其志,虽穷不为戮。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们常常怀疑周文王,怎么会遭受羑里的羞辱。
即使是瞎眼的老人和孤儿,也能从困苦中逃脱出井和粮仓的苦难。
即使君主再贤明,也无法预测突如其来的灾祸。
坚持自己的信念直至生命尽头,即使处境艰难也不会被屈辱杀害。

注释

西伯:指周文王姬昌,因其曾被封于西岐,故称西伯。
羑里:古地名,商朝监狱,周文王曾被囚禁于此。
瞽鳏:瞎眼的老人和孤儿,泛指弱势群体。
井廪:井指水井,廪指仓库,代指生活基本需求。
昏主:昏庸的君主。
飞祸:突然降临的灾祸。
致命:坚持到底,不顾一切。
戮:侮辱或杀害。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忠诚和正直品质的高度赞扬。在这段文字中,诗人通过历史上的西伯羑里之辱,以及瞽鳏父子被迫跳井的悲惨故事,强调了即使在极端不幸的情况下,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节操,不为外界压力所动摇。

“士常疑西伯”开篇便引出历史上著名的忠诚典故,表明诗人对于忠诚者的高度认同。接着,“何至羑里辱”一句则是对西伯在羑里的遭遇表示不解和遗憾,羑里之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用来强调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也应该坚守正义。

“瞽鳏亲父子,尚脱井廪酷”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主题。瞽鳏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其父子被迫跳井自尽,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以其悲惨著称,诗人通过这个例子表达了对忠诚者的赞美,即便是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昏主虽圣臣,飞祸安可卜”一句则是说即使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有才德之臣也会遭遇灾难,这种灾难如同天降,不可预测。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忠诚者在不公正环境下所面临困境的同情。

最后,“致命遂其志,虽穷不为戮”则是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意味着即使献出生命,也要坚持自己的意志和信念,绝不因为贫穷困顿而改变初衷。这一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忠诚品质的崇高评价。

总体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历史事件强调了忠诚与节操的重要性,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答曾子固南丰道中所寄

吾子命世豪,术学穷无閒。

直意慕圣人,不问闵与颜。

彼昏何为者,诬构来㘖㘖。

应逮犯秋阳,动为人所叹。

不恤我躬瘁,乃嗟天泽悭。

令人念公卿,烨烨趋王班。

泊无悯世意,狙猿而佩环。

爱子所守卓,忧予不能攀。

永矢从子游,合如扉上镮。

愿言借馀力,迎浦疏潺潺。

亦有衣上尘,可攀禆泰山。

大江秋正清,岛溆相萦弯。

四盼浩无主,日暮烟霞斑。

水竹密以劲,霜枫衰更殷。

赏托亦云健,行矣非閒关。

相期东北游,致馆淮之湾。

无为袭宁嬴,悠然及温还。

形式: 古风

答瑞新十远

远水悠然碧,远山天际苍。

中有山水人,寄我十远章。

我时在高楼,徙倚观八荒。

亦复有远意,千载不相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答虞醇翁

辍学以从仕,仕非吾本谋。

欲归谅不能,非敢忘林丘。

临餐耻苟得,冀以尽心酬。

万事等画墁,虽勤亦何收。

扬扬古之人,彼职乃无忧。

感子抚我厚,欲言秪惭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答裴煜道中见寄

君游苦数归苦晚,一驿险有千里远。

知君陟降旦暮间,马力不劲厌长坂。

雨脚坠地花枝低,风头入溪蒲叶偃。

此处登临不奈愁,琼树森森遮叠巘。

形式: 古风 押[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