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蹇道士归庐山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形式: 古风

翻译

万物有了知觉全靠气息,谁能无事任其进出?
内心没有杂念,心境如室不空荡,六种欲望互相争夺,连妇人都想占据一席之地。
僧人法师逃离尘世进入庐山,山中无人,他独自来去。
过去的消失,未来的未至,我正处于无去无回的状态。
微风不断,修炼的过程在细微中持续,内外合一的境界在一弹指间达成。
人间岁月匆匆,犹如三千秋,我乘鹤归来,与你一同游览这世间。

注释

恃:依靠。
出入:进出, 生活起居。
天游:无拘无束的心境。
六凿:六根欲望:眼、耳、鼻、舌、身、意。
庐山:中国名山。
无还间:无去无回的禅定状态。
内外丹:修炼中的内外合一。
骑鹤:道教典故,象征超脱世俗。

鉴赏

此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送蹇道士归庐山》。从内容上看,此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心灵的修养。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这些句子表达了对生命中不必要纷扰的质疑,以及寻求内在平静的心境。"物"指的是外界万物,而"有知"则是指它们似乎具有某种自我意识,这里作者用一种哲学化的视角来探讨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此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心灵世界,虽然外界可能充满纷争,但内心却能保持清净和独立。"六凿"指的是古代工匠用来雕刻的工具,这里形容争斗之激烈,而"妇争席"则是比喻生活中的琐事纷争。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这里提到的是道士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到自然界寻求心灵的宁静和修行之地。"法师"指的是道教的修炼者,而"庐山"则是他们隐居的地方。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这几句表达了对生命流转中的感慨,以及现世与来生的迷茫。"往者"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还者"则是那些寻求回归自然或精神家园的追求,而"此身"则强调了当前生命状态的珍贵。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修炼成功后的境界,其中"绵绵不绝"形容的是持续不断的自然之声,而"内外丹成"则暗示了道士通过修行达到了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高级精神状态。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最后几句是对整个宇宙时空的一种超脱和豁然开朗的态度。"俯仰"意味着观察历史长河,而"三千秋"则是指极其漫长的岁月,"骑鹤归来"则象征着修炼成功后的自由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自然界的宁静,以及通过道士的隐居修行,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追求和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黄鲁直戏赠

昨夜试微凉,汗衾初退红。

我愿偕秋风,随身入房栊。

君王不好事,只作好惊鸿。

细看卷虿尾,我家真栗蓬。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其一)

不见何戡唱《渭城》,旧人空数米嘉荣。

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其二)

两本新图宝墨香,樽前独唱《小秦王》。

为君翻作《归来引》,不学《阳关》空断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复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

微霰疏疏点玉堂,词头夜下搅衣忙。

分光御烛星辰烂,拜赐宫壶雨露香。

醉眼有花书字大,老人无睡漏声长。

何时却逐桑榆暖,社酒寒灯乐未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