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人归旧岩

旧岩终副却归期,岩下有人应识师。

目睹婴孩成老叟,手栽松柏有枯枝。

前山低校无多地,东海浅于初去时。

若把古今相比类,姓丁仙鹤亦如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古老的岩石终究迎来了归来的日期,岩石下应有人能认出老师。
亲眼见婴儿成长为老人,亲手栽种的松柏也有干枯的枝条。
前面的山显得低矮没有多少土地,东海比最初离开时显得更浅。
如果把古今的事物作比较,姓丁的仙鹤也是如此。

注释

旧岩:古老的岩石。
终副:终于符合,这里指迎来预期的时间。
归期:回来的日期。
岩下:岩石下方。
有人:指认识的人。
应识师:应该能认出老师。
目睹:亲眼看见。
婴孩:婴儿。
成老叟:变成老人。
手栽:亲手种植。
松柏:常青的树木,象征长寿和坚韧。
有枯枝:出现了枯萎的枝条。
前山:前面的山。
低校:低矮,此处或为'低矮且小'。
无多地:没有多少土地。
东海:中国东部的海域,这里泛指大海。
浅于:比...浅。
初去时:最初离开的时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返回他久居的山岩之情景,诗中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感慨。开篇两句“旧岩终副却归期,岩下有人应识师”表达了道人的归去以及与山中居民之间可能存在的情谊。

接着,“目睹婴孩成老叟,手栽松柏有枯枝”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描写,从小孩长大成为老人,以及亲手种植的树木出现了枯枝,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前山低校无多地,东海浅于初去时”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变化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山势和海洋的变化,强调了时间的力量以及它对自然界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若把古今相比类,姓丁仙鹤亦如斯”则是在用历史上的例子来比喻现实中的道人。这里提到的“姓丁仙鹤”可能是指某位得道的仙人,其故事被用于说明一切皆有变迁,即使是得道之人也不能免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观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以及追求长生不老主题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送睦州侯郎中赴阙

昔著政声闻国外,今留儒术化江东。

青云旧路归仙掖,白凤新词入圣聪。

弦管未知银烛晓,旌旗已侍锦帆风。

郡人难议酬恩德,遍在三年礼遇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缙陵王少府赴举

相看不忍尽离觞,五两牵风速去樯。

远驿新砧应弄月,初程残角未吹霜。

越山直下分吴苑,淮水横流入楚乡。

珍重郤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僧归日本

四极虽云共二仪,晦明前后即难知。

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域已过寅卯时。

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

满帆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镜空上人游江南

去住如云鹤,飘然不可留。

何山逢后夏,一食在孤舟。

细雨莲塘晚,疏蝉橘岸秋。

应怀旧溪月,夜过石窗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