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镜空上人游江南

去住如云鹤,飘然不可留。

何山逢后夏,一食在孤舟。

细雨莲塘晚,疏蝉橘岸秋。

应怀旧溪月,夜过石窗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来去像云中的鹤一样自由,飘逸得无法挽留。
不知在哪座山遇见了夏末,独自在一叶扁舟上用餐。
细雨洒落在傍晚的莲塘,稀疏的蝉声鸣叫在橘子树旁的河岸,宣告着秋天。
应该会怀念那条溪流上的月光吧,它曾在夜晚悄悄流过石窗。

注释

去住:离去或留下,这里比喻人的行踪不定。
如云鹤:像云和鹤一样,形容人超脱不群。
飘然:轻松自在的样子。
不可留:无法让人留住或停留。
何山:哪一座山,表示不确定的地点。
逢后夏:遇到夏末时节,指时间已至夏季的尾巴。
一食:一顿饭,这里指简单的餐食。
孤舟:孤独的小船,象征孤独的旅行。
细雨:小雨,细密的雨丝。
莲塘:长有莲花的池塘。
晚:傍晚,黄昏时刻。
疏蝉:稀疏的蝉叫声,暗示秋季的来临。
橘岸:种有橘树的河岸。
应怀:应该会怀念。
旧溪月:昔日溪流边的月色,代表往日的美好时光。
夜过:在夜晚经过。
石窗:石制的窗户,可能特指某处景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飘渺而不定,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去住如云鹤,飘然不可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羁绊的摆脱。接下来的"何山逢后夏,一食在孤舟"则是说诗人可能会在某个地方停留,但即使是在一个小船上吃一顿饭,也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享受。

"细雨莲塘晚,疏蝉橘岸秋"描述了自然景象,其中细雨和莲塘、小虫和橘树交织出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人通过这景色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情怀。

最后两句"应怀旧溪月,夜过石窗流"则是诗人的心境写照。他似乎在呼应着过去某个时刻与之相似的经历,或许是在暗示对往昔美好记忆的留恋。夜晚漂泊于江上,看着那如水般流动的月光,穿过坚固的石窗,这是诗人内心世界中的一种宁静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自由生活状态的向往,展现了诗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重阳日送洛阳李丞之任

为文通绝境,从宦及良辰。

洛下知名早,腰边结绶新。

且倾浮菊酒,聊拂染衣尘。

独恨沧州侣,愁来别故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重寄金山寺僧

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

此处别师久,远怀无信传。

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

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除夜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除夜

永怀难自问,此夕众愁兴。

晓韵侵春角,寒光隔岁灯。

心燃一寸火,泪结两行冰。

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