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月》由明代诗人林鸿所作,通过对月的描绘,展现了深邃的宇宙观和浓厚的人文情怀。
首句“玉宇淡悠悠”,以“玉宇”形容天空的高洁与清朗,“淡悠悠”则描绘出月光下宇宙的宁静与深远,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金波彻夜流”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流动的金色波浪,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柔和与流转,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最怜圆缺处,曾照古今愁”两句,诗人借月之圆缺,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慨。月圆时给人以团圆、和谐的温馨感受,而月缺时则引人思虑、忧愁,象征着人生的起起伏伏、悲喜交加。
“风露孤轮影,山河一气秋”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河图景,月光下的山河仿佛融入了秋天的凉意与寂寥之中,孤轮的月影在风露中显得格外孤独,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最后,“何人吹铁笛,乘醉倚南楼”以问句的形式收尾,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内心世界、与自己共鸣的灵魂。诗人通过这一问,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在月下独饮、醉卧南楼的洒脱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既有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