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行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小车斑斑响黄土扬尘时已晚,丈夫在推车,妻子在拉车。走出家门一片渺茫往哪里去呢?
青青的榆荚用来止住我的饥饿,希望得到一个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那边风吹枯黄的野蒿,望得见矮矮的围墙,也许里面的主人会给你一点东西吃吧。
轻轻敲门不见人,屋里没有烧饭的锅主人也逃荒了,只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里眼泪如雨下。

注释

行:指的是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班班:古代手推木轮车行进的声音。
榆:木名。
其叶、荚及树皮可食。
旧时北方灾年饥馑,常以充饥。
疗饥:言充饥如治疗疾病。
乐土:安乐之地。
共哺糜:一起喝粥,即有碗饭吃。
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饲汝:给你饭吃。
踯躅:徘徊不去。

鉴赏

这首《小车行》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又充满人性关怀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

“小车班班黄尘晚”,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战乱时期,黄尘漫天,小车在尘埃中缓缓前行。这既是环境描写,也暗示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

“夫为推,妇为挽”,夫妻二人共同承担起拉车的重任,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与责任担当。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

“出门何所之”,一句疑问,道出了他们的迷茫与无助。他们不知道前方是何去何从,只能在困境中挣扎求生。

“青青者榆疗吾饥”,榆树叶子可以充饥,这是他们在艰难时刻的生存之道。这一细节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不惜一切的努力。

“愿得乐土共哺糜”,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在残酷的现实中,他们心中仍怀有希望,憧憬着能够在一个安定的地方共同生活,共享温饱。

“风吹黄蒿,望见墙宇”,风吹过荒凉之地,远处隐约可见房屋,象征着他们对安全避难所的期待。然而,现实往往与愿望相距甚远。

“中有主人当饲汝”,当他们满怀希望接近那座房子时,却发现主人不在,食物无处可得。这一转折,更加凸显了他们遭遇的失望与绝望。

“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最终,他们发现门是锁着的,厨房里没有炊具,只能在空荡荡的巷子里徘徊,泪水如雨般落下。这一场景充满了悲凉与无奈,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乱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他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痛苦。

收录诗词(68)

陈子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介,、懋中、人中,、海士、轶符等。汉族。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 字:卧子
  • 号:大樽
  • 籍贯: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
  • 生卒年:1608—1647

相关古诗词

边词二首(其一)

大同女儿颜如花,十五学得筝琵琶。

莫向中宵弹一曲,清霜明月尽思家。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麻]韵

边词二首(其二)

八城亦是古辽西,大纛高牙万马齐。

壮士锦衣行乐地,十年无梦到春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齐]韵

从军行

弯弓独上李陵台,极目燕支秋色来。

碛路西回三万里,青天遥挂白龙堆。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灰]韵

采莲曲

打桨向西洲,回船入南浦。

共怜莲叶香,谁识莲心苦。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