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相公赴范阳

翊圣衔恩重,频年按节行。

安危皆报国,文武不缘名。

受脤乃调鼎,为霖更洗兵。

幕开丞相阁,旗总贰师营。

料敌知无战,安边示有征。

代云横马首,燕雁拂笳声。

去镇关河静,归看日月明。

欲知瞻恋切,迟暮一书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翊圣深受恩惠,多年按部就班
无论安危都为国家效力,文武才能不因名声
接受祭礼如同调和鼎鼐,带来和平洗尽战争
大幕开启在丞相府,旗帜统领着贰师将军的军营
预料敌情深知无需战事,安定边境显示征伐决心
马首所向,代云横空,胡笳声中燕雁飞过
离开边镇,关河宁静,归来时见日月清明
想要了解我有多么依恋,只是一位迟暮的书生

注释

翊圣:对圣人的尊称。
衔恩:承受恩惠。
按节:遵循节度。
行:行动。
报国:为国家效力。
缘名:因名声而起。
受脤:古代祭祀时主祭人接受祭肉。
调鼎:比喻治理国家。
为霖:降雨,比喻带来和平。
洗兵:清除战争。
丞相阁:丞相官署。
贰师营:贰师将军的军营。
料敌:预料敌人。
无战:无需战事。
安边:安定边境。
示有征:显示征伐决心。
横马首:马头指向。
燕雁:北方的鸟。
笳声:胡笳声。
去镇:离开边镇。
归看:归来时看。
日月明:日月光明。
瞻恋:眷恋,怀念。
迟暮:晚年。
一书生:一位读书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赴任的场景,表达了对其忠诚和才能的赞赏。开篇“翊圣衔恩重”指出这个人深受君恩,“频年按节行”则说明他每次行动都符合时节要求。接着“安危皆报国,文武不缘名”表明无论是平安还是危急,他都将国家放在首位,而不是追求个人名声。

诗的中间部分,“受脤乃调鼎”可能指的是官员在接任前后的准备工作,“为霖更洗兵”则形象地描述了他为民请雨和整顿军队的行为。紧接着“幕开丞相阁,旗总贰师营”展示了他的高位和军事统领能力。

下片“料敌知无战,安边示有征”表明他深谋远虑,不轻易用兵,却能确保边疆的安全。随后“代云横马首,燕雁拂笳声”描绘了他离别时的情景,显得既壮观又不免有些哀伤。

最后,“去镇关河静,归看日月明”表达了他离开后的平静和归来时的明朗,“欲知瞻恋切,迟暮一书生”则透露出对他的思念之深,而“迟暮一书生”可能暗示着送别之际,他收到了某人的信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鲜活的画面,表达了对离去者不仅是对其职务的敬重,更有深厚的情谊。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送王谏议任东都居守

车徒凤掖东,去去洛阳宫。

暂以青蒲隔,还看紫禁同。

经过乘雨露,潇洒出鸳鸿。

官署名台下,云山旧苑中。

暮天双阙静,秋月九重空。

且喜成周地,诗人播国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送包何东游

水国尝独往,送君还念兹。

湖山远近色,昏旦烟霞时。

子好谢公迹,常吟孤屿诗。

果乘扁舟去,若与白鸥期。

野趣及春好,客游欣此辞。

入云投馆僻,采碧过帆迟。

江上日回首,琴中劳别思。

春鸿刷归翼,一寄杜蘅枝。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送严士良侍奉詹事南游

疏傅独知止,曾参善爱亲。

江山侍行迈,长幼出嚣尘。

握手想千古,此心能几人。

风光满长陌,草色傍征轮。

日夕望荆楚,莺鸣芳杜新。

渔烟月下浅,花屿水中春。

点翰遥相忆,含情向白蘋。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