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书怀十六韵

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

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

志士忧虞切,朝家预备深。

一朝颁细札,三捷便闻音。

授钺无遗算,沈机识圣心。

东西兵合势,南北怨重寻。

小却奇还胜,穷凶祸所临。

旃裘方舞雪,血刃已披襟。

残类随煨烬,遗黎脱斧砧。

戴商仍夙昔,思汉剧讴吟。

共惜山河固,同嗟岁月侵。

泉蓍久憔翠,陵柏幸萧椮。

正尔资群策,何妨试盍簪。

折冲须旧衮,出牧仗南金。

众志非难徇,天休讵可谌。

故人司献纳,早晚奉良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感事书怀十六韵》,通过其内容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首联“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开篇即以“胡虏”象征外敌入侵,描绘了国家遭受侵略、国土沦丧的悲惨景象。“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进一步描述了战乱中皇室流离失所,边疆防御的艰难。“志士忧虞切,朝家预备深”,表达了士人和朝廷在面对外患时的忧心忡忡与周密准备的决心。

接着,“一朝颁细札,三捷便闻音”,描述了朝廷迅速做出决策,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展现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授钺无遗算,沈机识圣心”,赞扬了君主英明决策,指挥若定。“东西兵合势,南北怨重寻”,描绘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怨恨。

“小却奇还胜,穷凶祸所临”,强调了智谋与策略的重要性,即使兵力不足也能以巧取胜,而邪恶势力终将遭到报应。“旃裘方舞雪,血刃已披襟”,形象地描绘了敌人猖獗,我军英勇作战的场景。“残类随煨烬,遗黎脱斧砧”,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无数生灵涂炭。“戴商仍夙昔,思汉剧讴吟”,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共惜山河固,同嗟岁月侵”,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和平的珍惜,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泉蓍久憔翠,陵柏幸萧椮”,以自然景观的变化隐喻国家命运的起伏,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正尔资群策,何妨试盍簪”,鼓励众人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困难。“折冲须旧衮,出牧仗南金”,希望朝廷能够依靠老臣和南方的力量,稳定局势。“众志非难徇,天休讵可谌”,强调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以及顺应天意的必要性。“故人司献纳,早晚奉良箴”,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期待,希望他们能为国家贡献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强烈渴望。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刘彦采观雪之句

朔风吹空林,眇眇无因依。

但有西北云,冉冉东南飞。

须臾层阴合,惨淡周八维。

冻雨不流渊,飞花舞妍姿。

翳空乍灭没,散影还参差。

万点随飘零,百嘉潜润滋。

徘徊瞻咏久,默识造化机。

上寒下必温,欲积无根基。

渐看谷树变,稍觉丛篁低。

皓然遂同色,宇宙乃尔奇。

繁华改新观,凛冽忘前悲。

摛章愧佳友,伫立迎寒吹。

感此节物好,叹息今何时。

当念长江北,铁马纷交驰。

形式: 古风

次韵彦采病中口占

一榻流年度,篝灯遥夜阑。

短衾闲自拥,清镜莫频看。

竹密初惊雪,梅疏却耐寒。

从今花木梦,无复在雕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感事

闻说淮南路,胡尘满眼黄。

弃躯惭国士,尝胆念君王。

却敌非干橹,信威藉纪纲。

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其一)

胡马无端莫四驰,汉家元有中兴期。

旃裘喋血淮山寺,天命人心合自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