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至十字成章二首(其一)咏竹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竹子之美的古诗。开篇“竹,竹”以重复的方式强调了竹子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竹的喜爱和专注。在“森寒,洁绿”中,“森寒”形容竹林在清晨或秋冬给人的冷冽感觉,而“洁绿”则突显了竹子本身的清新与生机。接下来的“湘江滨,渭水曲”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将竹子的生长场所描绘得更加生动。

在“帷幔翠锦,戈矛苍玉”一句中,诗人将竹子比作华美的帷幔和坚硬的兵器,形容其不仅外表优雅,更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则表达了竹子的独特之处,它的心性虚空,不同于其他普通的草木,而它的节间也比一般树木更为坚硬。

接着,“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中,诗人借用了神话中的元素,将竹子与龙和凤凰联系在一起,使得竹子的形象更加高大上乘。"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则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竹林图景,竹影摇曳,给人以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诗中后半部分“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描述了人们在竹林中饮酒、下棋的情景,体现了竹子为人们生活增添乐趣的角色。"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则提及历史上的两位诗人,他们各有所好,一个喜欢兰花,另一个偏爱松菊,这里暗示竹子也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欣赏的对象。

最后,“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中,诗人自比为檀栾(一种古代乐器),认为自己的才能在竹子面前也不逊色,而想要描绘出竹子的潇洒风姿,也无人能及自己。这既是对自己艺术的肯定,也是对竹子之美的再次强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竹子的多重面貌,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地位。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二乐榭

■山北来耸峨峨,汉水东下流滔滔。

开轩直可望百里,最爱此榭凌云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形式: 古风

二里溪濯足

暑气沉晚树,晴光满遥川。

下马古道侧,濯足清溪边。

胜事乐水石,幽怀托云烟。

还来振衣起,回首徒悒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入谷马上(其三)

北谷气象佳,有景乃天设。

峰峦互亏蔽,湍濑相绾结。

珍条拂垂袂,芳草留去辙。

自顾尘满缨,安能住深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