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荅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

省俗恩将遍,巡方路稍回。

寒随汾谷尽,春逐晋郊来。

云骑传行漏,烟旄引从台。

惠风初应律,和气正调梅。

雅颂通宸咏,天文接曙台。

灞陵桃李色,应待日华开。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皇帝遍施恩典至民间,巡视四方的行程略作回转。
寒气随着汾河谷地消散殆尽,春天随之降临到晋国的郊野。
云雾中的骑队传递着行漏(古代计时器),烟雾缭绕中旌旗引导着随行的仪仗。
和煦的春风初次应和着律吕(音乐的韵律),温和的气候正好调和了梅花的绽放。
高雅的颂歌与帝王的吟咏相通,天象的变化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灞陵的桃李已展现出春色,它们应当是在等待着阳光的照耀而盛开。

注释

省俗:皇帝视察民俗风情。
恩将遍:广泛施予恩泽。
巡方路:巡视四方的路程。
稍回:略微返回或转向。
寒:寒冷的天气。
汾谷:指汾河谷地,代指北方寒冷之地。
尽:结束,消散。
春:春天。
晋郊:晋国的郊外,泛指山西地区。
云骑:云雾中的骑兵,形容队伍壮观。
行漏:古代的计时工具,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烟旄:烟雾中的旌旗。
从台:随行的仪仗队。
惠风:和煦的春风。
初应律:开始符合音乐的韵律,比喻事物恰逢其时。
和气:温和的气候。
调梅:调节梅花的开放,比喻万物和谐。
雅颂:《诗经》中的雅、颂两类诗歌,代表高雅的文学。
宸咏:帝王的吟诵。
天文:天象,自然界的景象。
曙台:拂晓的台阁,象征新的开始。
灞陵:地名,位于长安东,以景色著称。
桃李色:桃花和李花的颜色,代指春色。
日华:阳光。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光庭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荅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诗中描绘了皇帝巡视各地时的盛况,以及春天到来时自然景色的美丽。

"省俗恩将遍,巡方路稍回" 表示皇上的恩惠普及每个角落,巡行各地却又不急于归途。"寒随汾谷尽,春逐晋郊来" 描绘了冬去春来的季节更替,其中“汾谷”、“晋郊”都是古代的地名,用以指代山西一带。

"云骑传行漏,烟旄引从台" 这两句通过对比,将天空中的云与人间的骑士相比较,形象地展现了皇帝巡幸时的壮观景象。"惠风初应律,和气正调梅" 则是说春风到了适宜的节律,与和暖的气息一同到来,给梅花带来了生机。

"雅颂通宸咏,天文接曙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美好品德的赞颂,以及皇帝与天界沟通、接受天命的意象。"灞陵桃李色,应待日华开" 最后则是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丽,等待着太阳光芒去点亮这份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皇帝巡幸的盛大场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皇权的颂扬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收录诗词(2)

王光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名晙,以字行。王方庆少子,工书知名,尤善琴棋,官至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明威将军。与张说友善。同时尚有一王晙,乃王行果子,别是一人。事迹散见《旧唐书·王方庆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唐诗纪事》卷一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

  • 籍贯: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贤相德符充,朝推文武雄。

海波先若镜,关草豫从风。

钺助将军勇,威成天子功。

琼章九霄发,锡宴五衢通。

玉辗龙盘带,金装凤勒骢。

虎貔纷儗儗,河洛振熊熊。

戈剑千霜白,旌旗万火红。

示刑夷夏变,流惠鬼方同。

寇息军容偃,尘销朔野空。

用师敷礼乐,非是为獯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咏汉高祖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咏淮阴侯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

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

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

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

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

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瀑布诗三首(其一)

殷勤对绿醽,闲坐绕沙汀。

怪来喧语笑,一派落青屏。

形式: 古风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