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针

剧怜辛苦手中轻,一寸拈来一寸情。

磨到光时方有用,尖从刺后始无声。

偶凭投芥交原合,为想添花巧更生。

何事深闺停不语,鸳鸯绣出太分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咏针》由清代诗人张廷寿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针这一日常用品的独特魅力与寓意。

首句“剧怜辛苦手中轻”开篇即以“怜”字点明对针的深情,尽管针在手中轻盈,却蕴含着制作者的辛勤与汗水。接下来,“一寸拈来一寸情”进一步强调了针与情感的紧密联系,每一寸的制作都倾注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情感。

“磨到光时方有用,尖从刺后始无声”两句,形象地描述了针从粗糙到光滑、从锋利到柔和的过程,暗喻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内在价值的体现。针在使用前可能显得平凡甚至尖锐刺人,但经过打磨后,不仅变得实用,也更加温柔,体现了转化与升华的主题。

“偶凭投芥交原合,为想添花巧更生”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针比作能够巧妙融合各种元素的工具,无论是处理细小的芥子还是增添生活的色彩,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创造力。

最后,“何事深闺停不语,鸳鸯绣出太分明”一句,以深闺中的女子绣鸳鸯为背景,表达了对针在艺术创作中所扮演角色的赞美。绣出的鸳鸯图案过于清晰,似乎触动了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她在针线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情感的细腻与丰富。

整体而言,《咏针》不仅赞美了针这一日常用品的实用价值和艺术魅力,还通过针的象征意义,探讨了劳动、创造、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

收录诗词(65)

张廷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晤丹徒谈玉笙明经于广陵幕次二首(其一)

天涯等是下场人,已分荒寒寄此身。

君病疏狂我疏懒,一般沦落在风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晤丹徒谈玉笙明经于广陵幕次二首(其二)

说剑论琴两裸虫,萍踪难得此心同。

重阳节后情何限,江上峰青一棹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为月担写白海棠

低亚花枝放未迟,墙阴石畔最宜之。

羞他红烛来相照,素口檀心睡起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何步樵少尹索题看剑引杯图二首(其一)

捧海浇萤意气遒,处囊几个得封侯。

风胡薛烛无人问,谁信寒光出斗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