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头陀客吴岁久持行精勤有道者也

三峡无归梦,閒云澹石床。

半生修白社,孤影寄朱方。

觉路心如月,高年顶不霜。

翻怜来往者,终日为谁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在三峡中没有回家的梦,只有悠闲的云和淡色的石床。
半生致力于修行,孤独的身影寄托在红色的土地上。
醒来时内心如明月般清澈,尽管年事已高,头顶却未染霜华。
反而同情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他们整天忙碌是为了谁呢?

注释

三峡:长江上的三个重要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归梦:回家的梦。
閒云:悠闲的云。
澹:淡。
石床:石头做的床或地面。
修:修行。
白社:指修行的团体或社区。
孤影:孤独的身影。
朱方:红色的土地,这里可能指代东方或者朱砂色的土地。
觉路:醒来的道路,也可理解为人生之路。
心如月:内心像明亮的月亮。
顶不霜:头顶没有白发,形容年老但精神矍铄。
怜:同情。
来往者:来来往往的人。
终日:整天。
谁忙:为何人忙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三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修行生活的感慨。"三峡无归梦"表达了诗人身处他乡,无法回到故乡的梦境中,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閒云澹石床"则以闲适的白云和石床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宁静,暗示其在蜀地过着简朴的僧侣生活。

"半生修白社"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致力于修行,加入了佛教团体,"孤影寄朱方"则强调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觉路心如月"运用比喻,表示诗人的心境清明如月,即使年事已高,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净。

"高年顶不霜"表达了诗人虽年迈但修行使身心坚韧,不畏岁月侵蚀。最后两句"翻怜来往者,终日为谁忙"饱含深意,诗人怜悯那些忙碌的世俗之人,他们终日劳碌却不知为何奔波,与自己静心修行的生活形成对比。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的修行经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世俗浮躁的淡然态度。林景熙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辟雍

冠带百年梦,昔游今重嗟。

璧池春饮马,槐市暝藏鸦。

堂鼓晨昏寂,廊碑风雨斜。

石经虽不火,岁岁长苔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酬潘景玉

读史双眸夜烱然,一声江雁落灯前。

马非汗血材终下,木或青黄性不全。

风月未容诗入务,乾坤应许酒为年。

寒城日出无穷事,老耳山中独听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精卫

形微意良苦,前身葬长鲸。

天高不可诉,宿愤何时平。

欲填东海深,能使西山倾。

山倾海乃深,日夜空悲鸣。

情知力不任,誓将毕此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潘山长入括

为官转多事,行役到寒毡。

落日邻州树,西风逆水船。

饭牛怀白石,访鹤入青田。

我欲看行卷,仙峰雪瀑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