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蝼蚁皆有佛性,为甚狗子却无。
赵州观音院里,壁上挂个胡芦。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如珙所作的《颂古四十五首》中的第二十九首。它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平等和佛法理解的独特见解。诗中通过对比蝼蚁与狗子,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的问题:既然蝼蚁被认为具有佛性,为什么狗子却没有呢?接着,诗人提到赵州观音院内的一件实物——墙上挂着的葫芦,可能是用来象征或暗示某种佛法的空灵和超越世俗的观念。这个场景暗示着,或许在寻常事物中,包括狗子在内的众生都蕴含着佛性的可能,只是需要我们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去发掘和领悟。整体而言,这首诗寓言式地传达了禅宗关于万物皆有佛性的教义,鼓励人们放下分别心,看见生命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不详
是定出得不得,关捩初无多子。
文殊神通太过,罔明轻轻弹指。
尽大地冷啾啾,逼十方闹浩浩。
放过布袋和尚,穿却解空鼻孔。
一喝从马师起,临济承虚接响。
病叟本无气力,不能学这般承。
黄檗不是临济,争打六十拄杖。
较之七佛已前,都无许多劳攘。
即是吾真种草,何须特地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