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雨止云谷寺(其一)

晕日暗东岭,惨雾忽上蒸。

中途遂雷雨,寸步迷崚嶒。

电光得峰窍,万道金蛇腾。

侧身进虎队,彻骨寒生棱。

云根积阴曀,石发黏鬅鬙。

纵有亥竖足,欲展嗟何能。

同队匿咫尺,千唤不一膺。

屏翳稍却怒,渐放重峦层。

匿者乃四出,迎客来山僧。

扶曳逗灵刹,快得楼窗凭。

惊传适来处,已有悬崖崩。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遭遇雷雨,行进在险峻山岭间的情景。开篇以“晕日暗东岭,惨雾忽上蒸”渲染出一种压抑、昏暗的氛围,随后“中途遂雷雨,寸步迷崚嶒”直接点明了恶劣的天气和艰难的行进环境。接下来,“电光得峰窍,万道金蛇腾”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雷电交加的壮观景象,而“侧身进虎队,彻骨寒生棱”则形象地描绘了行进过程中的危险与寒冷。

“云根积阴曀,石发黏鬅鬙”进一步刻画了云雾缭绕、岩石湿滑的环境,而“纵有亥竖足,欲展嗟何能”则表达了即使有强大的力量也无法施展的无奈。接着,“同队匿咫尺,千唤不一膺”描述了队伍间的距离感和沟通的困难,最后“屏翳稍却怒,渐放重峦层”暗示了雨势逐渐减弱,视野开始开阔。

“匿者乃四出,迎客来山僧”表现了山中僧侣的热情接待,而“扶曳逗灵刹,快得楼窗凭”则描绘了诗人得以暂时休息、欣赏美景的喜悦。最后,“惊传适来处,已有悬崖崩”以惊险的结尾收束全诗,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也寓意着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勇气、坚韧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遇雨止云谷寺(其二)

斋厨列蔬果,茗味更清绝。

老僧喜相告,幸未山水发。

往年梅雨多,岭径每漂没。

崖颠田数亩,冲入万丈窟。

间有槱苏人,焉能辨存殁。

闻言笑谢之,毋为诧咄咄。

如此名山中,岂受征夫骨。

不祷得神庇,我心滋臬虺。

衣薄深山寒,且与煨榾柮。

形式: 古风

铺海

海因云得名,云在海亦在。

云空海更空,转瞬已迁改。

甫看肤寸倏满天,幻境万万还千千。

须臾千万合为一,呼仙即仙佛即佛。

迷娄宝界三神山,标渺虚无现旋没。

返照一缕冲波开,彩翠细镂金银台。

初疑百万玉鲸斗,阑入一道长虹来。

玄玄默默坐相对,真宰茫茫竟何在。

轻风吹合复吹开,白衣苍狗须臾态。

我欲云门峰,化为并州刀。

持登天都最高顶,乱剪白云铺絮袍。

无声无响空中抛,被遍寒士无寒号。

英英苍苍出山骨,何用漫空作奇谲。

形式: 古风

别松上人

千峰趺坐处,而我一相寻。

了了解人意,空空入道心。

触扉知虎脊,震榻是龙吟。

相失名山去,尘缘愧我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池阳写望

池阳山水窟,石城郁崇隆。

滨江惯戎马,下潮多艨艟。

九派作过客,飞破吴云空。

东入缅逊国,西上披雄风。

我昔倦过之,浪卷无遗踪。

冰霜积弥抱,寒暑感郁中。

复此枉浦棹,迟理高斋桐。

九子想费隐,陵阳羡窦冲。

服食未能遂,名理安可穷。

弋人祖薮泽,焉测冥飞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