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
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名为“漫天岭”的地方,建有兰若(即寺庙),并由智藏师主持,僧云住此二十八年。诗中通过僧人的视角,观察到世间的浮生如过客,人们来来往往,追逐名利,从不曾有闲暇之时与人细谈。
“大道”象征着通向寺庙的宽阔道路,“阅浮生”则表达了僧人超然物外,对世间红尘万丈的观察与感慨。"来往憧憧"形容行人们匆忙而过,"利与名"指的是追求财富和声誉。
“二十八年何限客”一句,既是对僧云长时间静居此地的点睛之笔,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间喧嚣与寺庙宁静生活的比较。"不曾闲见一人行"则强调了这位僧人的孤独和清净,以及外界与其隔绝的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生活的忙碌与寺院生活的静谧,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宁静的理念。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檐碍修鳞亚,霜侵簇翠黄。
唯馀入琴韵,终待舜弦张。
瘴塞巴山哭鸟悲,红妆少妇敛啼眉。
殷勤奉药来相劝,云是前年欲病时。
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