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首(其一)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翻译

东坡居士太过健谈,他的声音和色彩仿佛要穿透整个关中。
如果溪水能发出声音,山峦能显现色彩,那么没有山水的地方会让人感到忧郁。

注释

东坡居士:苏轼的别号,指苏东坡。
饶舌:多话,爱说话。
声:发出声音。
关中:古代地区名,今陕西一带。
欲透身:好像要穿透身体,形容影响深远。
溪:小河。
若:假如。
山是色:山有色彩(通常指山的青翠或斑斓)。
无山无水:没有山水的环境。
好愁人:使人感到愁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证悟所作的偈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东坡居士(苏东坡)的评论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东坡居士太饶舌",暗示苏东坡的才情横溢,言辞丰富,可能是指他的诗歌或散文风格生动多变。"声色关中欲透身"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在艺术创作中对声音和色彩的敏感与投入,仿佛这些元素能穿透他的身心。

接下来两句"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他认为,如果溪流的声音和山峦的色彩就是生活的全部,那么没有山水的地方就会让人感到愁苦。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暗含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生活中的美与哀愁往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诗句,既批评了苏东坡的艺术风格,又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情感的微妙洞察。

收录诗词(2)

释證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省慈明禅师还而作偈

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

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书壁

余此芭蕉庵,幽居堆云处。

般般异境未暇数,且看矮松三四树。

寒来烧枯杉,饥食大紫芋。

而今抛之去,不知谁来住。

形式: 古风

有诣常宁拜舍利塔者以偈赠之

诸禅结伴游玉塔,灵踪胜境将心劄。

归来举似春如何,何似狂僧无缝塔。

无缝塔,最难邈,岂同白玉受人踏。

五湖四海尽云奔,踏破几多鞋与靸。

无缝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

忽然展手借样看,便与拦腮鼓一搭。

形式: 古风

赠古调奴

我有山童名古调,不诵经,不礼祖。

解搬榾柮禦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

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