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上诗二首(其一)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

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

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

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

兀兀沈浪海,漂漂轮三界。

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

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

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自从来到天台山,已经历过无数次往返。
身心像云和水一样自由,悠然地来去自如。
逍遥生活远离尘嚣,忘却机心深悟佛道。
世间道路复杂人心迷惘,众生常常陷于烦恼之中。
沉沦在无尽的欲望之海,轮回于三界难以自拔。
可惜那颗纯净的心灵,从最初就被外界所掩埋。
生命如同电光火石般短暂,生死纷扰如尘埃遍布。
我特地去寒山探访,拾得也常来常往。
我们谈论心灵映照明月,虚空广阔没有阻碍。
佛法的领域无边无际,一切法门都涵括其中。

注释

余自:我自己。
天台:指天台山,中国浙江省的一座名山,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凡经:总共经历。
万回:形容次数极多。
一身:全身,指自己。
云水:比喻行踪不定,生活自由。
悠悠:悠闲的样子。
去来:来去,指行为自由不受拘束。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绝无闹:完全没有喧嚣烦扰。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心,指心灵纯净。
隆佛道:推崇、深入佛教的修行之道。
世途:人世间的生活道路。
岐路:岔路,比喻人生的选择和迷茫。
众生:一切有情生物。
烦恼:忧虑、困扰。
兀兀:深陷的样子,这里指沉迷。
沈浪海:比喻沉浸在欲望或苦难中,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
轮三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轮回。
一灵物:指人的灵魂或纯真的本性。
无始:没有开始,指时间久远。
被境埋:被外界环境所掩盖、迷失。
电光:闪电的光芒,比喻生命短暂。
瞥然:一瞬间,突然。
生死:生命的开始与终结。
纷尘埃:纷乱如尘埃,形容生死之事繁多而微不足道。
寒山:唐代隐士,也是诗僧,此处可能指代高洁之友或修行之地。
拾得:与寒山齐名的唐代诗僧,象征着知音或修行伴侣。
常往来:经常互相访问交流。
论心:讨论内心世界。
话明月:以明月为喻,谈论高洁、明亮的心性。
太虚:广阔的天空,比喻心境的无限与空旷。
法界:佛教术语,指一切存在和现象的总体。
无边:没有边际,表示广大无垠。
一法:一切法的根本或统一性。
普遍该:无所不包,遍及一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天台山的修行生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忘我境界的心境。"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两句,通过反复的修行强调了时间的长久和精神追求的坚持。"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心态。

"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写出了诗人在天台山中远离尘嚣、专注于佛法修行的情景。接下来的"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则是对尘世间众生迷惑和苦恼的同情。

"兀兀沈浪海,漂漂轮三界"用海浪比喻世事无常,轮回不息,表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深刻体悟。"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则是诗人对于众生长久被外界所束缚而不能自拔的哀叹。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描绘了生命如同电光般短暂,而生与死之间充满着世间的迷雾和无常。"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则是诗人在修行中对朋友的思念,以及精神上的交流。

最后两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表达了通过内心的清净与明月相映衬,达到一种无边界的自由自在。"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则是对佛法本质的认识,即它超越一切限制,是普遍且包容万物的。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修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精神自由、生命无常以及众生苦恼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

丰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壁上诗二首(其二)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

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形式: 古风

献元载

城东城西旧居处,城里飞花乱如絮。

海燕衔泥欲下来,屋里无人却飞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御]韵

会真诗(其一)杨敬真

人世徒纷扰,其生似梦华。

谁言今昔里,俯首视云霞。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会真诗(其二)马信真

几劫澄烦思,今身仅小成。

誓将云外隐,不向世间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