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防《云门寺济公上方偈序》.袁邕《藤偈》

得彼柔性,契兹佛乘。岂无众木,我喻垂藤。

形式: 四言诗 押[蒸]韵

翻译

获得那柔和的本性,契合于佛家的教义。

注释

得彼:获得那种。
柔性:柔和的本性或性格。
契兹:契合于。
佛乘:佛教的教义或修行的层次。
岂无:难道没有。
众木:众多的树木。
我喻:我用来比喻的是。
垂藤:下垂的藤蔓。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鲍防的《云门寺济公上方偈序》和袁邕的《藤偈》,均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从鉴赏角度看,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厚的佛法修持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得彼柔性,契兹佛乘。”这句话表达了对佛教中“柔软”、“忍辱”的品质的追求,以及这种品质对于达到佛教境界(即“佛乘”)的重要性。“得”字意味着获得或理解,“彼”指向那柔和的品质,这里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契兹”则表达了一种契合、一致的状态,暗示了这种品质与佛法修持之间的密切关系。诗人通过这句话,传递出对内心至善、柔和之美的赞颂。

“我喻垂藤。”这里,“我喻”二字有自指之意,表明接下来的“垂藤”是诗人自己的比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藤常被用来形容柔软而坚韧的品质。诗人将自己比作那垂挂的藤,既表现了对自然界之物的观察,也象征着修行者的柔和与坚持。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深厚佛学造诣,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借鉴,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12)

浙东众诗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鲍防《云门寺济公上方偈序》.崔泌《蔷薇偈》

护草木性,植彼蔷薇。眼根不染,见尔色非。

形式: 四言诗 押[微]韵

赋得琢玉成器

已沐识坚贞,应怜器未成。

辉山方可重,散璞乍堪惊。

玷灭随心正,瑕消夺眼明。

琢磨虹气在,拂拭水容生。

赏玩冰光冷,提携月魄轻。

伫当亲捧握,瑚琏幸齐名。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歌(其一)

踏阳春,人间三月雨和尘。

阳春踏,秋风起,肠断人间白发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歌(其二)

五灵华,晓玲珑,天府由来汝府中。

惆怅此情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

形式: 古风 押[东]韵